慢性意识障碍药物治疗及综合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

陈艺医生 发布于2024-11-03 18:47 阅读量262

本文转载自慢性意识障碍药物治疗及综合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

共识意见:推荐在重度脑外伤所致的pDoC患者中使用金刚烷胺改善意识水平。

推荐强度:弱推荐

【说明】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金刚烷胺(200~400) mg/d可提高脑外伤后认知和觉醒水平,在重度脑外伤患者中推荐使用。其他作用于多巴胺能、儿茶酚胺能和胆碱能系统的药物以及唑吡坦、巴氯芬等药物也有临床应用报道,但需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健康促进类(综合管理) 

共识意见:推荐康复医生对pDoC患者进行全面综合的目标化管理,为每位患者制订个体化的管理方案和目标。

推荐强度:强推荐

【说明】综合康复管理需要康复医生对pDoC患者进行全面综合的目标化管理,涉及诊断、营养、呼吸、心率/血压、皮肤、尿便控制、运动/姿势控制、疼痛、痉挛、睡眠、个人卫生、家庭支持、出院计划、决策制定等方面。尽早介入康复是关键,可有效预防并发症,激活和提高残存功能,增加感觉的输入,促进意识的恢复。

特殊临床问题处理

1、气管套管的拔除 

共识意见:推荐由康复医师、耳鼻喉科医师、呼吸科或感染科医师、心肺物理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和护士组成多学科团队,拔管前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呼吸康复,采取个体化拔管方案。

推荐强度:强推荐

【说明】快速安全地拔除气管套管可促进pDoC患者的恢复并改善预后结局。脱离机械通气,临床生命体征和血流动力学稳定即可拔管。拔管前需充分评估意识状态、气道通畅性、吞咽功能、咳嗽有效性和分泌物清除能力等。漏气试验阴性后采用封盖或单向阀进行封堵训练,观察是否能够耐受。对不能耐受者需内窥镜检查确定原因并予以处理。胸廓牵伸技术、辅助静态呼吸训练及体位排痰等训练可促进患者呼吸功能恢复,加速拔管。

2、颅骨缺损的修补 

共识意见:推荐pDoC患者在术后3个月且颅内情况稳定后尽早进行修补。

推荐强度:强推荐

【说明】去骨瓣减压术是减轻脑损伤后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的常用手术方法,但颅骨缺损,脑水肿消退后大脑失去骨性保护,改变了颅内生理环境,导致脑脊液、脑血流循环异常,脑组织随体位变化向骨窗外膨出或凹陷,影响神经功能恢复。因此,在原发脑损伤稳定后应行颅骨修补,以恢复颅腔完整性。一般术后3~6个月为最佳时机,部分病例也可在3个月内早期修补。常用修补材料为钛合金材料,临床应用时间长,组织相容性好,缺点是有透热性,头部CT、MRI检查有伪影。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 PEEK)是近年应用的新材料,塑形好,隔热性强,影像检查无伪影,但价格较高,临床应用时间短,缺乏相关并发症的大样本报道。

3、脑积水 

共识意见:推荐高压性脑积水行分流手术治疗。单纯脑室扩大,颅压正常或低于正常,可行必要的检查明确诊断并评估分流手术风险与获益。

推荐强度:强推荐

【说明】脑损伤意识不恢复,或恢复后又出现意识水平下降,应警惕脑积水可能。临床常见高压性脑积水,影像可见脑室扩大或进行性增大,伴脑室周围脑脊液渗出,腰穿测压超过200 mmH2O,应行分流手术。部分患者单纯脑室扩大,腰穿测压正常或低于正常值,不除外正常压力或低压性脑积水,应依患者意识状态、脑脊液放液或腰大池引流试验综合判断。试验阳性患者大多能从分流术中获益。阴性结果患者可综合影像、医生经验及家属意愿确定处置方式。脑积水手术常用脑室-腹腔分流术,部分也可采用腰大池-腹腔分流。使用可调压分流阀有利于必要时进行压力调整。

4、ICU获得性衰弱(intensive care unit acquired weakness, ICU-AW) 

共识意见:推荐在pDoC患者病情初步稳定后尽早行康复治疗及训练,减少ICU-AW发生。

推荐强度:强推荐

【说明】由于严重原发病卧床,或因治疗需要镇静、镇痛及制动等处置后,出现全身性肌肉无力和萎缩,呼吸肌和全身近端肢体容易受累,发生呼吸困难、呼吸机撤离困难及四肢无力、瘫痪等,导致严重并发症,ICU及住院时间延长,病残和死亡率增高等。pDoC患者由于长时间卧床,ICU-AW发生尤为普遍且隐蔽。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被动康复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等。对意识部分恢复患者应尽早协助进行主动训练。

5、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共识意见:推荐对所有pDoC患者行DVT发生、复发和出血风险评估,并行预防措施。当存在明显的血栓进展危险因素/血栓症状严重时,建议积极治疗。启动抗凝治疗后经评估可考虑早期适当活动。

推荐强度:强推荐

【说明】pDoC患者是DVT高危人群,可导致肺栓塞,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建议采用早期双下肢抬高、被动肢体活动、按摩小腿三头肌、间歇性充气加压、神经肌肉电刺激、低分子肝素等进行早期预防。可使用超声和D-二聚体动态变化进行临床评估。急性孤立性下肢远端DVT,血栓范围扩展时可直接口服抗凝药物或皮下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若高危因素持续存在,在定期评估复发和出血基础上抗凝时间应超过3个月。出血风险较低,无限期抗凝治疗是高复发风险者的最佳选择。广泛下肢DVT患者可选择血栓清除外科手术治疗。严重DVT且绝对抗凝禁忌证者考虑下腔静脉滤器置入(但应尽早移除)。对抗凝药物已达到治疗水平或稳定浓度且血栓脱落风险较低者,早期下床活动有益于减轻疼痛、肿胀,减少血栓后综合征,不会增加肺栓塞发生风险。

6、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paroxysmal sympathetic hyperactivity, PSH) 

共识意见:推荐通过临床症状及PSH评分量表(paroxysmal sympathetic hyperactivity-assessment measure, PSH-AM)诊断,需排除癫痫。早期识别、积极治疗对改善pDoC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推荐强度:强推荐

【说明】PSH是以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活跃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包括发热、呼吸频率增快、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出汗及肌张力增高或痉挛,易被误诊为癫痫发作。临床主要通过症状及PSH-AM诊断,但需经EEG排除癫痫。PSH的治疗目标是消除病因(减少脑水肿和控制颅内高压)和诱因(疼痛、尿潴留、吸痰、擦拭等),控制症状及减少并发症。药物治疗的作用靶点包括非选择性β受体、阿片受体、钙离子通道、多巴胺D2 受体、γ-氨基丁酸-A/B受体等。

7、营养管理与胃肠康复 

共识意见:推荐对pDoC患者进行营养目标管理,按照个体化的需求补充能量和营养成分,达到理想的体质量指数,改善患者的胃肠问题。

推荐强度:强推荐

【说明】进行营养目标管理,应评估最适合的营养途径,选择最适宜的食物,最后设定体质量指数控制范围或增减目标值。首选肠内营养,早期开始。不耐受鼻胃管喂养、反流/误吸高风险患者,可选择鼻肠管或胃/肠造瘘术。保留经口进食能力者,应积极接受吞咽功能评定和训练。营养管理要保障营养的质和量,能量供应一般应达到25~30 kCal/(kg·d),蛋白质1.2~2.0 g/(kg·d)。如存在发热、肌张力增高等情况需适当提高能量供应。pDoC患者极易出现胃肠问题,与长期卧床、应用抗生素菌群失调、交感神经兴奋、营养缺乏等因素有关,常需多因素干预。除药物治疗、调整体位等传统方式外,还应注意规范日常护理细节,并结合中医、理疗等方法,对患者进行综合细致的管理。联合运动疗法、干扰电以及胫神经电刺激有助于改善胃肠功能障碍。

参考出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