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看到汐汐的时候,她是个瘦瘦的小女孩,头发乱糟糟的,躺在床上,双眼空洞无神。不会说话,对别人的呼唤没有任何反应,不能竖头,不会翻身,肢体不能自主运动,鼻子上带着胃空肠管。主任看了她的片子,眉头紧锁:“急性坏死性脑病的预后不太乐观”。汐爸的眼神瞬间黯淡了,当询问到我们科收治的类似病例有苏醒的案例,汐爸的眼神又明亮一些,低声说“医生,我相信我女儿能醒过来”。
发病后5天
发病后2周
之后,便开始在康复科的康复促醒之路。
……
“医生,我女儿听到我的声音会哭了”。
“医生,我女儿能眨眼睛表示对错了”。
在医护和汐汐家人的精心照料下,汐汐的状态越来越好。每天都有进步,汐爸汐妈的希望也越来越大。
“医生,我女儿今天一直摸着她的头发哭,因为她头发剪短了。”汐爸眼睛里泛着喜悦的泪光,当医生确认汐汐知道头发剪短这件事,并且对于剪短头发这件事有情感变化回应时,汐爸激动的说“这么久的坚持没有白费,不管怎样,我一定要坚持下去,我相信女儿一定会醒过来的!”那一刻,医生的心底也涌出说不出的喜悦。
汐汐的意识在一点一点的恢复,功能也越来越好。出院时,汐汐已经从植物状态中完全清醒。可以按指令指认五官,握手,能够叫“爸爸 妈妈 阿姨”,音量低但听得清楚。
这是我们科又一例从昏迷中清醒的孩子。孩子能从昏迷中苏醒,是康复过程中的一大进步,也是整个家庭的福音。
从昏迷到完全苏醒要如何判断?
从昏迷到完全苏醒,要经历 昏迷、植物状态、最小意识状态(+)、最小意识状态(-)、从最小意识中苏醒五个阶段。汐汐也是经历了这五个阶段,终于恢复了意识,也有部分患儿长期停留在最小意识状态。那么对于昏迷的患儿,怎么判断意识的变化呢?
除了一些神经影像学(磁共振)和电生理(脑电图、经颅磁刺激、诱发电位)等辅助手段以外,最常用的是CRS-R昏迷量表。
CRS-R量表前身是昏迷恢复量表(the Coma Recovery Scale,CRS),由美国JFK医学中心Johnson康复研究所(JFK Johnson Rehabilitation Institute)于1991研发,用于区分神经行为功能方面的细微差别,并监测意识的恢复情况。2004 年修订出版昏迷恢复量表(the Coma Recovery Scale–Revised,CRS-R)。该量表是观察患者在各种感觉刺激下有无特定反应行为并进行评分,是鉴别长期处于植物状态或最小意识状态的良好工具。
中文版CRS-R量表同原版一样,由 6 个子量表构成,涉及听觉、语言、视觉、交流、运动和觉醒水平,包括 23 项分层有序的评分标准。整个检查过程需要30 分钟左右,时间长短取决于患者的觉醒水平。需要在一周内至少完成5次评估最终得出行为学诊断结果才可靠。分数越高,代表意识越好。
诊断标准:
植物状态:听觉≤2分且视觉≤1分且运动≤2分且言语反应≤2且交流=0且唤醒度≤2;
最小意识状态:听觉>2分或视觉>1分,或运动>2分或言语反应>2分或交流>0分或唤醒度>2分。
下图为CRS-R昏迷评估量表具体内容,评估方法可以参考《昏迷CRS-R中文使用手册》。
下一篇我们聊聊植物状态的促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