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男性健康杀手“阴囊湿疹”

张浩浩医生 发布于2022-08-24 15:36 阅读量4490

本文由张浩浩原创

   

   许多男生不喜欢夏天,烈日炎炎、酷暑难耐,随便一动浑身大汗。随着气温升高,不少疾病也逐渐高发,痱子、细菌性痢疾、阴囊湿疹。

    阴囊上面布满汗腺,起到散热的作用。帮助睾丸在较低温度下制造精子,如果睾丸温度过高,又没有良好的散热,必定会出现“子孙不存”的现象。

   阴囊湿疹的患者常因疾病部位的特殊、敏感而讳疾忌医,延误病情,加之对疾病认识不清,易出现羞怯、紧张、恐惧、焦虑等情绪。有些人不知道阴囊上的这些小红点就是湿疹,误以为是性病,而更加恐慌。

                                                  

阴囊湿疹的病因

    阴囊湿疹的病因比较复杂,是一类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一类皮肤疾病,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湿疹患者常常为过敏体质,有些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内部因素:长期精神紧张、失眠劳累、压力过大、精神抑郁、情绪不稳定等情绪异常导致的内分泌异常,免疫系统失调,胃肠功能紊乱、新陈代谢障碍等。
   外部因素较:生活工作环境潮湿,过敏体质者接触过敏原(花粉、尘螨、海鲜、羊毛等),外界刺激比如过度骚抓、内裤过紧、异物摩擦、化纤类内裤、阴囊其他慢性皮肤疾病等。
阴囊湿疹的分型

①、急性湿疹
   主要自觉症状是瘙痒,患者常因阴囊的瘙痒而发现本病。随着病情的发展,瘙痒逐渐加重,阴囊皮肤弥漫性发红、肿胀,针头至米粒大小的丘疹或小水疱,伴有淡黄色浆液渗出,部分凝结成淡黄色痂。急性阴囊湿疹不及时治疗,可演变成亚急性或者慢性阴囊湿疹。
②、亚急性湿疹由急性阴囊湿疹转变而来,表现为阴囊皮肤轻度变厚和轻度糜烂,鳞屑较多,渗液甚少,仍有剧烈瘙痒。

                                         
③、慢性湿疹由急性、亚急性湿疹长期不愈、反复发作而来。由于时间长,加上不断的搔抓,使阴囊的皮肤干燥肥厚,皱纹变深,呈核桃皮状,常有薄薄的痂皮和鳞屑,皮肤色素加深;也有因搔抓引起色素减退的情况。常常瘙痒剧烈,无法入睡。由于治疗困难,反复不愈,阴囊皮肤可出现象皮肿样改变。
阴囊湿疹的鉴别诊断
    除了湿疹以外,有些“阴囊瘙痒”还要仔细辨别一下,虽然貌似湿疹,却可能不是湿疹,严重者甚至是皮肤癌,这当中较为典型的有阴囊皮炎、阴囊皮癣和阴囊湿疹样癌。
    ①、阴囊皮炎起因可能与饮食中缺乏B族维生素有关。有时可见连成片的扁平丘疹,严重者遍布整个阴囊。其症状为皮肤潮红、渗液、脱皮,甚至起水疱,又疼又痒。有时可合并神经性皮炎,虽有瘙痒,但无渗液,日久皮肤变厚,呈席纹状。
    ②、阴囊癣症是由霉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病,常与患者其他部位的皮肤癣症相关。发病阴囊的皮肤潮红,起丘疹或水疱,继而脱皮屑,病变部位常呈环状损害,痒得厉害。
    ③、阴囊湿疹样癌外观看似湿疹,但仔细观测,皮损为境界清楚的红色斑片,表面有渗出结痂和角化鳞屑,逐渐扩大,甚至出现溃疡。如果在皮肤科或泌尿外科医生诊疗后,经规律用药4~8周以上症状没有改善的话,则需要做组织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阴囊湿疹的治疗

                                  
   阴囊湿疹的治疗,要根据疾病不同的进展程度,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于急性期患者,主要以外用药物止痒,口服抗组胺药,减轻皮肤损伤,减轻皮肤渗出为主。
   如果病情加重,可酌情给予中医中药,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以及激素类药物。如果伴随着糜烂,细菌染感,渗出液较多的情况,要酌情增加去腐生肌,抗菌药物等联合治疗的综合方案。
    瘙痒剧烈伴夜间加重是本病的特点,随着病情进展,容易出现烦躁、坐立不安,要尽量分散注意力,听音乐、刷抖音、看电影都可以。如果实在瘙痒难耐,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抗组胺类的药物,减轻瘙痒的症状。
阴囊湿疹的护理
    不要穿紧身的裤子。不少男性喜欢穿紧身的牛仔裤,致使阴囊长期处于高温潮湿、不透气的环境中,加上走路时双腿的摩擦,本来很松、薄、敏感的阴囊表皮就很容易病变。
患有阴囊湿疹的朋友,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建议穿吸汗、透气的全棉内衣,勤洗勤换,千万不要用热水或肥皂水清洗阴囊,以免加重病情。急性期不要有性生活,以免发生细菌感染。
   再次提醒!阴囊湿疹最忌搔抓、揉搓、摩擦、烫洗等,凡热水、肥皂、盐水、碱水等皆不宜应用,也不宜外用万金油、薄荷药膏、碘酒、癣药水、大蒜等刺激性物品,只要能保证做到不抓痒、不刺激皮肤,很多患者可迅速好转。
在饮食上,阴囊湿疹的朋友要注意营养要丰富,多吃易消化的食物,以清淡食物为主,忌食牛羊肉、海鲜、酒等刺激性食物。一定要多饮水,多吃新鲜的瓜果蔬菜,保证大便通畅。同时,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保持心情愉快,保证充足睡眠,减少上述提到的诱发因素。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