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心理】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的背后,值得每一位家长深思!

罗捷医生 发布于2023-03-28 17:12 阅读量379

本文由罗捷原创


近日,“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公布。这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85%。



(图源网络侵删)

今年3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去年我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检出率随着年级升高而升高。

我国儿童青少年为何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家庭、学校、社会应该如何帮助这些孩子走出阴霾?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频发

据了解,出现心理状况的青少年中,相当一部分来自单亲家庭。同样也有的孩子是来自父母的高压,出现了心理问题。

抑郁症患者小王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高中之前,除了性格比较内向、朋友较少之外,她和其他孩子并没有明显区别。但进入高中后,学业负担不断增大,小王感觉很疲惫,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入睡困难、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精力无法集中、情绪持续低落……总感觉临近崩溃边缘。




学业压力大、考试过多、排名过多,父母担心下一代失去进入社会精英阶层的机会等,都有可能成为压垮学生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接诊过程中,经常看到一些孩子身上有纵横交错、深浅不一的疤痕——这些都是孩子自己划出的伤痕。非自杀性自伤问题是孩子们近年来出现的新特点,一部分有自伤行为的孩子往往是出于内心痛苦,想要通过肉体的痛来缓解心理的痛苦。



关于青少年的精神心理健康问题,
还有一些类似这样的话语。
“他就是想太多了,放宽心就好了”
“我辛苦供他吃穿住用上学,他倒好,他还装病”
“所谓的精神医生都是骗人的,不要随便相信”
很多家长,存在着太多的误解和忽视。


误区一
把孩子说他想看心理医生当成装病
孩子说想看心理医生,这表明他已经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困难。一般情况下,孩子的心理困扰没有达到很严重的程度,不会袒露内心深处的烦恼求助家长,请家长务必重视他的求助。
误区二
精神心理疾病不是病,主要是孩子心没放宽

我们需要认清一个现实:青少年精神心理健康问题是广泛存在的。创伤后压力障碍、行为障碍、青春期忧郁等心理障碍;以及焦虑症、抑郁症、失眠症等的精神疾病都有在青少年群体中频繁地出现。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此前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也显示,中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
当孩子出现频繁的失眠或者烦躁不安的情绪,或者存在长期的情绪低落,自我封闭时,家长应当引起警惕。及早带孩子到医院检查身体状况,精神状况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误区三
把孩子的自闭、社交恐惧等同于害羞、性格内向的一般性问题
社交恐惧、社交焦虑障碍等是极有可能由早期心灵创伤、错误认知、非安全依恋等多种因素造成。当孩子出现不愿与人沟通,或者社交极度紧张,出现躯体化症状时,家长非常有必要帮助孩子解决心理上的障碍。
误区四
孩子厌学只是他没吃过苦

厌学是青少年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通常表现为孩子学习动力不足,丧失上进的信心。严重者开始对学习丧失兴趣,把学习视为苦差事,更有甚者根本不学习,终日浑浑噩噩,经常迟到、早退、旷课。

深究其中原因,厌学与心理的习得性无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孩子是因为学习方法失当、学习遇到困难阻碍而导致丧失学习信心,那就不能将孩子定义为懒惰、不思进取。

还有一些孩子的厌学原因与校园欺凌,心理压力大等都可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学习的失败体验和在学校的痛苦不断被强化时,这时候厌学就成为了心理障碍。

如果孩子出现厌学症,第一时间就指责,呵斥,会导致孩子彻底失去学习兴趣和动力,发现孩子厌学的内源性因素,解决孩子的心理障碍,才能彻底解决厌学这一难题。

事实上,很多人对精神卫生问题的了解和认识程度偏低,主观上,社会的压力、父母的长期施压、以及不理解,导致许多青少年精神健康隐患不能及早发现和治疗,心理问题不能得到正确对待和解决,而产生了许多不必要的困难甚至悲剧发生。

作为家长需要正式严肃的对待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这一问题,并予以正确的引导关怀,重视孩子的问题,为他清扫障碍,随时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变化,做好孩子的坚实后盾。


-end-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图片、音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