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要不要割掉

马拴林医生 发布于2022-02-24 20:50 阅读量565

本文由马拴林原创

一、什么是肠息肉?

肠息肉是指肠腔内黏膜表面突向肠腔的隆起性病变,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有些观点认为,90%的大肠癌都是由肠息肉演变来的,肠息肉真的这么可怕吗?肠息肉患者通常没有任何症状和体征,一般在肠镜检查时才被发现。一些结肠息肉可能导致患者大便习惯和规律的改变,如便秘、腹泻等 ;直肠的息肉可导致里急后重;较大的息肉可能导致溃疡和出血;巨大息肉可导致肠梗阻和肠套叠。


图片发自160App



二、肠息肉会不会恶变?

结肠息肉是否癌变,与息肉的病理类型、大小、生长速度密切相关。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一般很少癌变,而腺瘤性息肉占结肠息肉的绝大部分,属癌前病变,是结肠癌的“近亲”,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应尽早切除,以免“夜长梦多”,发展成为结肠癌。一般来说,短期内生长迅速的息肉往往“凶多吉少”,应警惕其癌变 ;而体积较小、带蒂的息肉多属良性;但宽基广蒂的息肉则容易演变成肠癌。

三、肠息肉需要怎么办?

发现结肠息肉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结肠镜检查。一般结肠息肉转变成结肠癌需要5~10 年的时间,在此期间只要及时发现,早期切除,就可以阻断息肉向癌转变。绝大部分息肉可进行内镜下治疗。对于体积较小、癌变风险小的息肉,可行内镜下活检钳咬除、氩气烧灼、圈套器电切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术);较大的、癌变风险高的息肉,可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术);对于巨大的已癌变的息肉,内镜下切除有困难,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结肠息肉切除后,并不是“一劳永逸”。由于生活习惯没变,体内环境没变,因此适合息肉生长的“土壤”还在,息肉可能会“死灰复燃”,所以即使切除了息肉,还是要定期复查,并且要积极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


图片发自160App



四、最后来看看什么情况下需要做肠镜?


图片发自160App



根据大量临床实践和专家们研究,推荐普通人群在50岁时应该做一次肠镜检查,如能够提前到40岁做那更好。如果首次检查没有问题,则5~10年复查一次就可以了。

如果属于高危人群,则强烈建议从40岁开始定期做肠镜筛查,高危人群主要包括:

①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父母、子女、同父母的兄弟姐妹);

②粪便潜血试验阳性;

③既往患有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癌前疾病;

④本人有癌症史;

⑤近期有排便习惯改变;

⑥符合以下任意2项:慢性腹泻、慢性便秘、粘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糖尿病、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等。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