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咯替尼(艾瑞妮)使用中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之腹泻

颜昕医生 发布于2022-12-31 20:17 阅读量1494

本文由颜昕原创

马来酸吡咯替尼片

随着吡咯替尼在国内上市、进入国谈目录、进入医保,咯咯替尼的热度及知名度不断提升,使用者日渐增多,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一些药物不良反应,不少患者因不良反应而产生畏惧心理,对吡咯替尼的继续使用产生畏难心理,失去信心,影响了疾病的治疗。因此有必要将吡咯替尼使用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和大家做个介绍,帮助使用者巧妙应对药物反应,顺利度过用药初始阶段,让药物发挥最佳疗效,尽最大可能把疾病控制好。

吡咯替尼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腹泻、手足综合症、呕吐、白细胞总数明显下降、嗜中性粒细胞总数明显下降等,其中腹泻发生率最高,达96.9%,1-2级腹泻发生率为81.5%,3级腹泻发生率为15.4%。首次腹泻发生时间较早,75%的患者首次腹泻发生于用药的第1-4天。第1周期是3级腹泻的高发期,大约半数的首次3级腹泻可发生于用药的2-15天,腹泻持续2-3天,在暂停用药或下调药物剂量以及对症治疗后可好转。吡咯替尼引起的腹泻呈现短期、频繁、可恢复的特点。那么如何面对服用吡咯替尼出现的腹泻呢?

首先要在用药前排查胃肠道基础疾病,特别是既往有长期腹泻、便秘病史的患者。同时回顾患者用药史,调整与本药有相互作用的药物使用。服药期间避免饮酒,避免受孕。

其次是正确看待腹泻这一不良反应,吡咯替尼引起的腹泻有自身特点和规律,不同于普通腹泻,可通过一定的干预减轻、适应这一不良反应,避免在心理上排斥药物。

当发生4级腹泻时,需永久停用吡咯替尼,并紧急治疗;当发生1、2、3级腹泻时,一般都可能通过普通医学手段让腹泻逐渐减轻、减少,最终得到好转。当用药头几天出现大便软,不成形,大便次数有增多趋势时,便应引起重视,积极做好准备。

第一步是避免脱水,可以采取一些对症治疗,包括大量饮水,如心肺肾功能正常者,可每日用200ml杯子饮水8-10杯,饮水中可加用普通食盐、果汁,甚至口服补液盐等,既可以纠正口味,又避免进食不足引起的电解质失调。

还可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稀饭、烂面食、蒸蛋羹等,避免进食不易消化食物,少食富含乳糖(如牛奶、酸奶、奶酪)及纤维含量高(如芹菜、韭菜、全谷物、豆类)的食物。尽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油腻、冷硬、高蛋白、高脂食物,如大鱼大肉、海鲜、冷饮等。

此外可以配合一些具有止泻作用的水果。石榴香甜微酸,号称“止泻果”,石榴皮及石榴果肉均有一定止泻作用。苹果洗净蒸熟食用也有止泻作用。胡萝卜捣成糊状做成汤,或者加水煮烂熬粥均有利于大便成形。大蒜和少量茶叶加水煎煮配水服下有助于腹泻的好转。

若通过饮水及食物补充的水量无法达标,应及时就诊,必要时通过静脉输液补液处理。

第二步就要使用药物止泻治疗,常用药物有:洛哌丁胺、蒙脱石散、益生菌等。

洛哌丁胺常见商品名为易蒙停,常见规格为每粒2mg,成人慢性腹泻的用法一般维持剂量在每日1-6粒,最大不超过每日8粒,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为头晕、胃肠道胀气、恶心、便秘,因此调整用药剂量,控制每日大便次数在1-2次即可。

蒙脱石散常见商品名为思密达,常见规格为每袋3g,使用时将1袋倒入50ml温水中搅匀后服用,成人服用时一般维持每次1袋,一日3次。若超正常剂量使用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为便秘。

益生菌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抑制有害菌群生长,减少肠内腐败物质产生,减轻肠道功能紊乱,根据所含活益生菌种类不同,常见药物商品名有金双歧,京常乐,整肠生,美常安,思连康,培菲康等。

中医中药对于胃肠道症状的处理也较为有效,可以尝试。如果腹泻大于6次/日,持续24小时以上,或合并发热、畏寒、腹痛、腹胀、恶心、便秘、精神萎靡、血压下降、呼之不应等,应及时就诊,寻求相应的医学处理。

若3级腹泻经过上述饮食及药物处理后仍不缓解,或者1-2级腹泻伴有并发症,如恶心、呕吐、发热、中性粒细胞减少、便血、脱水等,应暂停其他合并化疗药物使用。吡咯替尼经常与卡培他滨合用,卡培他滨也可出现腹泻的不良反应。

如果观察数日腹泻仍无缓解,则予暂停吡咯替尼使用,直至腹泻减轻或好转。当腹泻停止或恢复至1级腹泻方可考虑恢复使用吡咯替尼。每次恢复使用时视情况可考虑将药物减量,每次减量减少80mg剂量,继续观察用药反应,最多减量两次,最低有效剂量为240mg。若治疗效果符合预期且无显著不良反应可考虑恢复至原剂量400mg,若腹泻顽固无法改善则须停用此药,重新制订用药方案。

腹泻容易出现全身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应注意休息,不可过度操劳。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