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可以不痛的!

王俊医生 发布于2023-04-03 15:52 阅读量523

本文由王俊原创

癌症,可以不痛的!

疼痛是肿瘤患者最常见却又最难控制的症状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世界每年有1000万新发癌症患者,600万人死于癌症,其中50%的患者有癌性疼痛症状,70%的晚期癌症患者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研究表明,我国癌性疼痛患者发病率高达50%左右,疼痛的原因以肿瘤直接引起的疼痛占第1位约占80%,同时治疗肿瘤也可引起疼痛,发生率占10%左右。其他10%为与肿瘤相关或无关原因。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疼痛控制与肿瘤患者生存期息息相关。

“得了癌症肯定会痛,我坚强,我能忍!”许多患者和家属都认为疼痛是癌症进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需要忍受。但疼痛长期得不到有效缓解,会严重影响睡眠、食欲,降低机体的免疫力,更会消磨患者的抑制,导致患者情绪烦躁,失去治疗的信心。

疼痛对我们机体的影响:

1、心理影响 晚期癌性疼痛带给患者心理上极大的伤害,使他们焦虑、抑郁、痛苦、烦躁、愤怒,丧失自控和自信,感到恐惧和绝望,有些患者甚至抱怨人生,泄愤于自己或他人,影响自身的应对能力和认知能力,有的患者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和精神病样症状。

 2、 生理影响 疼痛引起生理功能的紊乱,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自主神经活动异常,往往出现心动 过速,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疲乏,出汗,失眠,厌食恶心,呕吐。疼痛不仅使患者躯体受到很大的损害, 而且使患者的精神、心理以及社会、家庭、经济均受 到一定的影响。伴有癌性疼痛的患者大部分已属不能治愈者,因而癌痛的姑息治疗不仅包括有效的止痛治疗,而且需要心理、情感、精神、社会的“医疗”。

对待癌性疼痛,我们认知上的一些误区:

1、误区一:治疗癌痛会耽搁肿瘤的治疗。

这也是错误的认识。癌痛和肿瘤是两个疾病,它们之间有相关性,一部分肿瘤通过有效治疗,疼痛也会随之消失;有一部肿瘤的治疗,癌痛还会持续存在,成为一种独立疾病。癌痛的治疗临床上仅仅只是镇痛性治疗,通过药物或非药物的方法,它不仅不会影响癌症本身的治疗,还因有效控制疼痛,提升患者的抗癌信心,增强机体免疫力,有助于癌症的治疗。

 2、误区二:癌症哪有不痛的?

这是没有根据的。有很多肿瘤患者即使晚期也不疼,这个跟肿瘤的位置和性质等因素有关,肿瘤患者有疼痛就是同时得了另外一个病,这个病就是慢性癌痛,这个病也必须治疗。疼痛没有控制好,抗癌治疗的效果也不会好。国际上已经把控制癌痛与抗癌治疗列为同等重要的位置,是肿瘤治疗中不可或缺的标准治疗的一个方面。

3、误区三:镇痛药不能早用,以后万一要痛起来就没有用了

这也是一个错误的观点。疼痛治疗的方法很多, 同时出现药物敏感性降低的比例也很低,即使一种药物效果不好了,医务人员会不断地评估疼痛控制的效果及取得不同效果的原因去调整药物和治疗方案,可以换药,可以调整药物剂量,可以联合用药,等等,还可以使用非药物治疗或改变用药的途径,如可以使用局部的射频、放疗、同位素粒子植入,另外还可以使用患者自控镇痛系统等,可以有很多的方法去控制疼痛。

4.误区四:癌痛治疗的药物都是阿片类的药物,就是毒品,会成瘾的。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认识。

阿片类药物,我们平常用得最多和最熟悉的就是吗啡,吗啡在1805年至1816年之间就发现了,它可以缓解疼痛和疲乏等,人们就使用希腊梦神Morpheus的名字将其命名为吗啡 (morphine),至今已经有200 多年的历史。世界卫生组织在中到重度癌痛药物治疗中,吗啡是一个金标准的药物。现代人对吗啡从心理上非常抗拒,实际上在癌痛患者中合理地使用吗啡是非常安全的。老百姓将强阿片类药物等同于毒品,这是认识上的误区,目前没有相关证据显示使用强阿片类药物有成瘾性。权威资料显示:阿片类药物正确应用,可延长癌症患者的生命,这是因为疼痛的消失,改善了患者的睡眠,并增强了食欲和体质。另一方面,阿片类药物用于癌痛治疗时,只要规范个体化治疗,几乎没有成瘾性。

事实上,使用吗啡止疼成瘾概率在万分之五以下,比出车祸的概率还低。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