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科体检中,家长常误将 “阴囊空瘪” 归为 “发育晚”,实则可能是隐睾症(新生儿发生率约 3%)。隐睾症核心是 “睾丸未下降至阴囊”,新生儿期(出生后 72 小时内)为排查关键期 —— 此时激素稳定、阴囊状态清晰,早产儿 / 低体重儿发生率更高(达 30%),需重点检查,避免延误干预影响生殖健康。
先明确:为什么新生儿期就要查隐睾?错过影响深远
胎儿期睾丸在腹腔发育,出生前 1-2 个月沿 “腹股沟管” 下降至阴囊。足月新生儿出生时 97% 以上睾丸已入阴囊,早产儿可能延迟,但多在 6 个月内自行下降;若未下降则为隐睾症。新生儿期排查重要性:
- 干预黄金期:1 岁内为睾丸自行下降关键期,1 岁后未降需手术(最佳 1-2 岁),越早手术越保护生精功能;
- 规避长期危害:睾丸长期留腹腔(温度高 2-3℃),致成年不育风险(双侧 50%、单侧 10%),恶变风险高 10-30 倍;
- 减少合并症:30% 隐睾患儿合并疝气,早期排查可避免疝气嵌顿。
一、新生儿隐睾症的 3 个早期信号,出生后 72 小时内重点查
家长可在新生儿出生 72 小时(阴囊水肿消退后)、温暖环境下(洗澡 / 换尿布时)轻触阴囊,对照排查:
信号 1:阴囊不对称 / 空瘪 —— 单侧或双侧 “没装满”
正常阴囊饱满对称,隐睾患儿表现为:
- 单侧空瘪:一侧扁平空虚摸不到睾丸,另一侧饱满,大小差异明显;
排查方法:轻托阴囊,从底部向腹股沟触摸,感受是否有 1-1.5cm(足月新生儿)椭圆形睾丸,单侧 / 双侧摸不到且阴囊扁平需警惕。
信号 2:睾丸 “摸不到” 或 “位置异常”—— 不在阴囊底部
- 摸不到:阴囊内 1 个或 2 个睾丸均摸不到,可能停于腹腔或腹股沟管;
- 位置过高:能摸到睾丸但位于阴囊上方(近腹股沟),推不到底部且松手回弹(滑行睾丸),1 岁后未固定需手术。
排查方法:轻触阴囊,摸到睾丸则尝试推至底部,无法推动或回弹需警惕。
信号 3:阴囊发育差 —— 皮肤薄、皱襞少、偏小
睾丸分泌激素促阴囊发育,未下降则阴囊缺乏刺激:
- 整体偏小(如同龄儿 2-3cm,患儿仅 1-1.5cm)。
排查方法:对比同龄儿阴囊,明显偏小、薄且皱襞少,即使摸到一侧睾丸也需检查另一侧。
二、家长该怎么做?排查后的 3 个正确步骤
发现任一信号无需恐慌,按以下处理:
- 及时就医:新生儿 3 天内疾病筛查时,告知医生异常,医生通过专业触诊、B 超明确是否隐睾及睾丸位置;
- 定期监测:1 岁内每 3 个月复查,1 岁内自行下降且位置稳定则无需处理,1 岁后未降需手术(腹腔镜隐睾下降固定术);
- 避开误区:勿 “等满月再看”(新生儿期排查更准),勿自行按摩推挤(避免损伤睾丸或扭转)。
最后想对家长说:
新生儿隐睾症关键在 “早发现、早干预”。家长只需出生 72 小时内,通过 “看阴囊对称、摸睾丸位置、比阴囊发育” 初步排查,异常及时就医,即可最大程度保护孩子生殖健康。有困惑可告知孩子孕周、体重及具体表现,获取个性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