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少”:骨质疏松、肌肉减少、退行性骨关节炎、失眠
老年性和经绝期后骨质疏松:男性55岁后,女性见于绝经期后,老年性骨质疏松可能与性激素水平低下,蛋白质合成性代谢刺激减弱,以及成骨细胞功能减退,骨质形成减少等有关。雌激素有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和促进成骨细胞活性及骨质形成作用,并有拮抗皮质醇和甲状腺激素的作用,绝经期后雌激素减低,故骨吸收加速而逐渐发生骨质疏松。雌激素还有刺激l-a-羟化酶产生1.25-(OH)2-D3的作用。更年期后缺乏性激素,1-a一羟化酶对甲状旁腺激素(PTH)低血磷等刺激生成的敏感性减低,1.25-(OH)2-D3生物合成低下。也参与发生骨质疏松,随着年龄的增长骨母细胞逐渐死亡,骨基质在量与质方面都在改变,因此老年性骨质疏松实际上是机体老化过程的表现,特别是骨组织表现最突出。
老年肌肉衰减综合症:简称"肌少症”,是以骨骼肌量减少、肌力下降和肌肉功能减退为特征的综合症。生理情况下50岁以后骨骼肌量平均每年减少1-2%,60岁以上骨骼肌量减少约达30%,80岁以后骨骼肌量减少可高达50%。可能的原因有以下方面:1、营养不良:由于各种疾病导致营养素消耗增多,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等营养成分摄入不足,影响体内合成蛋白的数量,造成老年人营养不良,从而出现肌肉萎缩的症状。2、缺乏运动:如果老年人长期缺乏运动,缺少对肌肉的训练,肌肉就会出现萎缩的现象。3、其他疾病引起:可能是由一些疾病造引起的,例如骨折、脊髓炎、脑梗死、运动神经元病等,容易出现肌肉的萎缩。
退行性骨关节病:又称骨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是一种退行性病变,系由于增龄、肥胖、劳损、创伤、关节先天性异常、关节畸形等诸多因素引起的关节软骨退化损伤、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好发于负重关节及活动量较多的关节(如,颈椎、腰椎、膝关节、髋关节等)。过度负重或使用这些关节,均可促进退行性变化的发生。临床表现为缓慢发展的关节疼痛、压痛、僵硬、关节肿胀、活动受限和关节畸形等。
失眠:又叫睡眠障碍,是睡眠量不正常以及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的表现,也是睡眠和觉醒正常节律性交替紊乱的表现。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常与躯体疾病有关。除了神经衰弱之外,抑郁、焦虑的人都有可能出现这种症状。如果自己主观就把自己归到神经衰弱的人群里,而没有仔细寻找原因的话,很可能耽误了恢复良好睡眠的治疗。真正属于神经衰弱而失眠的病人并不多。相反,很多人由于抑郁或焦虑把自己归入神经衰弱。这些病人只要找到失眠的真正原因,对症下药,服用一些抗抑郁剂、抗焦虑药,再配合心理疗法是完全能把自己从失眠中解脱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