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结核

李新生医生 发布于2024-05-12 16:18 阅读量101

本文由李新生原创

肠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主要影响肠道,尤其是回盲部。由于其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肠结核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下是关于肠结核的详细介绍。

肠结核概述

病因:肠结核主要由人型结核分枝杆菌引起,少数由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引起。感染途径包括肠源性、血源性和直接蔓延,其中肠源性是最常见的途径。

流行病学:上世纪中叶肠结核在中国较为常见,但随着经济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提升,发病率已大幅降低。

临床表现

肠结核的症状和体征不典型,常见症状包括:

- 腹痛:多为脐周或右下腹隐痛。

- 大便性状改变:便秘或腹泻,或两者交替出现。

- 结核毒血症:午后低热、乏力、消瘦等。

- 腹部包块:多位于回盲部,质地中等,伴有压痛。

诊断

肠结核的诊断依赖于:

- 病史:了解患者是否有肺结核或其他结核病史。

- 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扫描或MRI,有助于发现肠道异常。

- 结肠镜检查:直接观察肠道病变,活检可发现结核肉芽肿。

- 实验室检查:包括粪便常规、孵化检查,以及抗酸杆菌检查。

鉴别诊断

需与其他疾病如克罗恩病、阑尾炎、结肠癌等进行鉴别。

治疗

药物治疗:抗结核药物是治疗肠结核的关键,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等。治疗需早期、规范、全程、适量、多种药物联合应用。

手术治疗:在完全性肠梗阻、肠穿孔、大量出血等情况下,可能需要手术干预。

预防

预防措施包括:

- 卫生教育:提高公众对结核病的认识。

- 饮食卫生:避免饮用未经消毒的乳制品。

- 卡介苗接种:增强对结核菌的抵抗力。

预后

及时规范的抗结核治疗后,肠结核通常可以治愈。但若治疗不规范,可能进展为更严重的并发症,如结核性腹膜炎、肠穿孔等。

注意事项

- 营养支持:保证足够的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

- 休息:充足休息有助于恢复。

- 定期复查:监测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结语

肠结核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的疾病。患者应遵循医嘱,进行规范的抗结核治疗,并注意日常生活中的营养和休息,以促进康复并减少复发风险。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