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脱垂研究综述

李新生医生 发布于2024-05-05 09:36 阅读量366

本文由李新生原创

直肠脱垂是一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指的是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部分或全部脱出肛门以外。该病症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0.5%,尤其以儿童和老年人更为常见。儿童随着骶骨的发育有自愈倾向,而中青年患者多为幼儿时期疾病未愈发展而来,老年患者则以女性较为常见。

病因及发病机制

直肠脱垂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解剖结构异常有关,如生理性Douglas窝加深、盆底组织薄弱、肛门外括约肌松弛和长期腹内压增加。此外,直肠脱垂可能与肠套叠某一缺陷或薄弱处有关,当腹腔内压力增高时,脱出的直肠沿Douglas凹陷向下滑动,通过薄弱处形成滑动疝。

临床表现

直肠脱垂的临床表现包括肛门异物感、大便失禁、肛门黏液渗出、便秘等。便秘患者常伴随焦虑、抑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诊断

诊断直肠脱垂主要基于临床医生的病史采集、查体及影像学检查。体格检查是诊断所必要的,可在侧卧位、膝胸位或蹲位进行。此外,行肛门指检以判断患者肛门括约肌功能。必要时进行排粪造影、直肠肛管内压力测定、电子结肠镜、阴部神经终末运动潜伏期测定等检查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

外科手术是治疗直肠脱垂的常规方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常见术式有经会阴入路、经腹入路和经自然腔道入路。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近年来,随着微创手术的发展,腹腔镜和机器人手术逐渐普及。

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疗法可以改善与脱垂有关的便秘和排粪失禁症状。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提高膳食中的纤维素,保证每日足够的摄水量,是改善排粪的主要方法。提肛运动可锻炼肛门括约肌功能,防止脱垂。

专家共识

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制定了《直肠脱垂外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提供了全面、规范的临床诊治规范,供临床医师参考。共识包括诊断、鉴别诊断、辅助检查、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复发性直肠脱垂的外科治疗等多方面相关问题。

结论

直肠脱垂的外科治疗仍是困扰结直肠外科的一个难题,但随着医学的发展和进步,将会有更好的手术方式和外科指南来解决这一问题。未来的研究中,可以纳入更多病例数、延长随访时间等进行多中心、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以期为直肠脱垂的临床术式选择提供指导。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