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不健康的信号有哪些?

王桂芳医生 发布于2022-11-25 10:06 阅读量446

本文由王桂芳原创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2019年11月5日联合发布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大约每五个青少年中就有一人正遭受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1)》显示,青年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多发,以抑郁为例,中专/大专群体的检出率为16%,高中及以下群体的检出率为18.1%。


近年来,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及自伤的报道也越来越频繁,需要家长们高度重视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干预。


那么,你知道孩子心理不健康的信号有哪些吗?


 01/

学习成绩不佳/拒绝上学

● 无法按时完成学校作业或家庭作业;

● 沉迷游戏/网络等娱乐休闲活动而耽搁学业;

● 学习遇到困难时,行为出格、混乱、消极;

● 对学业、考试高度焦虑,恐惧与学业有关的失败;

● 持续不情愿或拒绝上学;

● 离家时或到学校时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哭闹、发脾气、争论等);

● 与上学相关的身体不适:头疼、腹痛、恶心、胃疼;

 02/

抑郁

● 悲伤或者无力感,活力低;

● 心里总想着死亡问题,有自杀想法或行动;

● 情绪易激惹;

● 与家人朋友疏离,拒绝坦率地沟通,很少或没有目光接触;

● 食欲下降,睡眠增加,注意力差且优柔寡断;

● 对以前喜欢的活动缺乏兴趣;

 03/

焦虑

● 过分焦虑、担忧或恐惧,明显超出了年龄段应有水平;

● 躯体化反应:疲倦、颤抖、肌肉紧张、心跳加速、呼吸紧促、头昏眼花、口干、恶心、腹泻;

● 高度警觉:持续紧张不安,专注于困难,入睡困难,易醒;

 04/

易怒/有破坏性行为

● 对突然的事件频繁爆发不恰当的愤怒,不顺心时,过度哭喊、咒骂、脏话;

● 通过幼稚行为、噪音或怪相吸引注意,上课时随意说话扰乱他人;

● 频繁打架,胁迫他人,残忍对待人或者动物,威胁要伤害父母、兄弟姐妹或权威人士;

● 被动攻击:健忘、假装没听见、懒散、拖延;

● 言语恐吓或身体攻击年幼弱小的同伴,如尖叫、骂人、推挤、破坏或抢夺、扔东西。

 05/

撒谎/偷盗

● 重复撒谎来满足个人需要,操纵他人,或者获得想要的东西;

● 长期为了逃避不良行为的后果和惩罚而撒谎;

● 通过撒谎来在同伴中获得地位;

● 从家里、学校、社区等处偷/拿东西;

 06/

注意力缺陷/多动/睡眠障碍

● 为避免尿床或遗粪的羞愧,或对被奚落、批评、惩罚的恐惧,试图隐藏大便或脏衣服;

● 难以持续保持注意力,容易因外界刺激和内心想法分心;

● 难以入睡或易醒,哭闹或要求和父母一起睡;

 07/

低自尊/敏感/内向/社交恐怖

● 用言语表达自我轻视的评论,把自己看成是没有吸引力、没有价值、愚蠢的、失败的、不重要的;

● 无法接受称赞,没有办法找出或接受自己积极的特质或天赋;

● 容易自责,过度取悦,害怕别人特别是同伴的拒绝,很难拒绝别人,害怕不被喜欢;

● 因为害怕失败、尴尬或羞辱,拒绝冒险尝试新体验;以消极的方式行事;

● 对批评、不赞成或拒绝信号过度敏感,缺乏决断力;

 08/

分离性焦虑/依恋障碍

当父母有了情绪上的自由,就可以充当孩子的情绪容器了:

● 想到会离开家伙与亲人分开时,过度的情绪悲伤或者不断抱怨,如哭闹、攻击、要求在一起、发脾气;或出现身体不适,如头疼、胃疼、恶心;

● 持续担心对不现实的分离的恐惧,如父母会失踪,被绑架,被伤害,遭遇不幸等;

● 离开家或与父母分开后不断抱怨,夸大悲伤,如恳求回家,要求去见父母或打电话;

● 没有亲密对象的陪伴就不愿或拒绝睡觉,拒绝在家以外的地方睡觉;

● 对主要照料者表现出退缩和拒绝,对所有人都保持距离;

如果孩子出现以上任何行为征兆,或孩子自己提出需要心理咨询,请尽早寻求专业的心理医生接受咨询、治疗,千万别耽误孩子的最佳时机。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