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系列一:房颤早发现,不是未卜先知,而是有据可循

黄俊医生 发布于2018-05-04 15:43 阅读量7136

本文由黄俊原创

 

什么是房颤

房颤是一种快速的、无序的心房电活动为特征的室上性心律失常,不协调的心房激动导致心房无效收缩;心电图特征包括R-R间期绝对不规则,规则有序的P波消失,代以不规则的心房颤动波f波。

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在40~50岁人群中患病率小于0.5%,到80岁时患病率则达到5%~15%。2010年全球估计有2090万男性房颤患者、1260万女性房颤患者,发病率高达2.5%,且每年新确诊的房颤患者为12万~21.5万人。

 

房颤的危害

房颤会增加猝死、心力衰竭和卒中所致的心血管死亡风险。房颤使卒中风险增加5倍,且房颤导致的卒中很多是致命的,房颤导致心衰的风险增加3倍,且心衰的患者合并房颤往往预后不良,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是一种恶性循环,房颤的患者病死率是健康人群的2倍,因此该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轻者影响生活质量,重者可致残、致死,给患者、家庭和政府带来巨大经济负担。

 

 

如何做到未卜先知,房颤早发现?

   房颤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发病率很高,且危害巨大,因此房颤的规范化治疗显得十分的重要。都等到心衰了、脑卒中偏瘫了才发现房颤,那一切都晚了。因此规范化治疗最重要、最初始的环节就是如何早期发现房颤。我们不是未卜先知的算命,我们是靠科学的看病。房颤早发现,不是未卜先知,而是有据可循。房颤不是没有预兆,而是很多人都忽视了它。如何能早期发现房颤?我们要注意一下几点:

图片1.png



1.房颤相关的症状:心悸(心发慌)、心乱跳、胸闷、气短、乏力、出冷汗、头晕、眼前发黑、晕倒等都是房颤的相关的症状,特别是心发慌、心乱跳、胸闷是60-70%左右房颤患者的主要首发症状。合并心衰时会出现下肢水肿、气喘、夜间无法平卧、食欲下降等症状。虽然这些症状不能确定一定有房颤,但有这些症状时要高度关注是否合并了房颤,这个时候要去做心电图确诊房颤。也有部分患者发房颤的时候没有特别的症状,主要是靠心电图诊断。


2.房颤相关体征:有些人耐受性很好,没有特别的症状,但依然能发现房颤,为什么?因为房颤的体征很特别。房颤的特点就是一个字:乱。最典型的体征就是:心律不齐、心音不等、脉搏短绌。我们能关注到的就是数脉搏的时候发现脉搏很乱,强弱不等。学会摸脉搏是件很重要的事。当然很多人在使用电子血压计测血压时,也能发现脉搏不齐,这都提示有可能是房颤。


3.关注不明原因的脑卒中患者:很多没有明确脑血管病高危因素的患者,不明原因的出现了脑卒中,而且损伤面积十分大。这些脑卒中患者中房颤检出率高达10-26%,欧美指南建议对脑卒中的患者至少心电监护24小时以上


4.关注高危人群老龄、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睡眠呼吸暂停、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肥胖、过度饮酒、家族史等这些都是导致房颤的高危因素,如果有以上一种或多种危险因素并出现心发慌、乱跳时高度怀疑是否合并有房颤。还有值得重点关注的就是心脏超声提示左心房扩大的患者,左房增大是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5.提高房颤检出率的设备无论是症状还是体征都只能是说高度怀疑房颤,房颤是一种心脏电活动的紊乱现象,所以诊断必须得靠心电监测设备。我们目前临床用的比较多的比如常规十二导心电图、心电监护仪、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等。我们最常用也是公认最准确的就是常规十二导心电图。心电图诊断持续性房颤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常规的心电图仅能检测10s左右,就算是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覆盖时间也只有一天,会漏诊很多阵法性、无症状性房颤。

如何提高检出率?我简单跟大家介绍一下,目前能较好监测房颤的一些装置:

①起搏器的房颤识别及记录功能,主要针对置入过起搏器的患者,起搏器程控时可将房颤识别功能打开,这样就能记录到部分隐匿的房颤发作;

②无线植入式心脏监测仪,主要是将很小的监测装置植入心前区,可持续记录3年,检出率高;

③互联网+手机心电图,方便使用,但需要第三方支持;

④循环记忆心电图记录仪单导联,类似于单导联的心电监测,携带方便可以连续7天记录心电图。

 

图片3.png

 


 

   综合以上所说,房颤的危害很大,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才能得到更大的获益。只要注重细节、筛查重点人群,用好监测工具,就能提高房颤的检出率。房颤早发现,不是未卜先知,而是有据可循。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