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肺癌治疗的过程中,手术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
然而,许多患者和家属常常会陷入一个困惑:手术会不会刺激肿瘤转移?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但随着医学的发展,我们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知识,可以给大家解答这个疑问。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聊一聊肺癌手术的真相。
手术治疗肿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
如果我们打开pubmed,以lung cancer(肺癌)和surgery(手术)两个关键词进行检索,会发现早在1945年,医学文献中就已经有关于肺癌手术的成熟报道。
然而,早期的手术技术相对粗糙,术后复发和转移的情况时有发生。
这让许多患者和医生都感到困惑:为什么同样的病情,有的患者手术后恢复良好,而有的却会迅速复发?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逐渐发现,手术效果的好坏可能和以下三个关键因素有关:
手术是否彻底切除肿瘤?手术创伤是否过大?肿瘤分期是否适合手术?
为了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远期效果,肺癌外科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三大突破:无瘤原则、微创技术、多学科结合。
无瘤原则是现代肿瘤手术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不接触原则: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尽量减少对肿瘤的压迫和挤压,避免肿瘤细胞因外力作用而破裂或脱落。
整块切除原则:肿瘤必须完整切除,不能分块切割。比如一个10cm的肿块,你不能把它分成两次,每次5cm这样切割出来。否则,肿瘤细胞可能会在切割过程中播散,导致医源性转移。
保护切口和术野:肿瘤切除后,医生会使用塑料袋或纱布包裹肿瘤,并在切口处使用切口保护套,防止肿瘤细胞在离体过程中发生脱落。
术中冲洗:手术结束后,医生会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手术区域,进一步减少肿瘤细胞的残留。
淋巴结清扫:彻底清扫淋巴结,减少肿瘤细胞的潜在藏身之处。
上述措施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的根治性,也让现代肿瘤手术的效果远超以往。
微创手术是现代外科技术的一大亮点。
下图为传统开胸手术切口与现代微创手术切口的对比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与传统的开胸手术十几厘米的手术切口相比,微创手术的切口明显更小(只有三四厘米),创伤也更轻。
早期肺癌患者的肺段切除术,可以仅切除受累的肺段,而不是整个肺叶。这种精细化的切除方式不仅可以保留更多正常的组织,还降低了手术对患者免疫功能和肺功能的损害。
这就好比一个橘子里面长了一只虫子。过去,我们的处理方式可能会比较简单粗暴:不管三七二十一,把整个橘子(肺叶)摘下来。毕竟,摘掉整个橘子,虫子自然也就没了。
但问题是,人体只有五片肺叶,就像树上只有五个橘子。一旦摘掉一个,再想摘第二个就难了。而且,摘掉整个肺叶对身体的损伤也很大。
而现在,如果早期发现了虫子的存在,医生会先用CT扫描进行精准定位,就像用一个神奇的放大镜去看这个橘子的内部结构,发现虫子藏在某个橘子瓣里。
接下来,医生们不是简单地摘掉整个橘子,而是搭起梯子,小心翼翼地爬到树上,把橘子皮剥开,精准地找到那个带虫子的橘子瓣(肺段),把它取出来,然后再把橘子皮缝好。
这样一来,橘子还能继续挂在树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功能,而虫子也被清除了,对治疗效果也丝毫没有影响。
小的切口配上小的切除范围,不仅减少了手术的创伤,还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医学从“粗放式”到“精细化”的转变,让手术更加精准,也更加人性化。
微创技术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术后恢复更快。很多患者可以通过“日间手术”实现手术当天或次日就出院,有的甚至连引流管都不用放置,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缩短了住院时间。
在肺癌治疗的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仅靠手术这一把“刀”是远远不够的。除了极早期的肺癌,大多数肺癌患者需要的是一套综合的治疗方案。多学科结合治疗(MDT)应运而生。
肺癌的MDT团队通常由影像科、呼吸科、胸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病理科等多学科专家共同组成,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以进展期肺癌为例,过去我们可能会急于通过手术切除肿瘤。
而现在,通过MDT团队的讨论,我们可能会先采用有效的治疗手段,如:化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把肿瘤“打小”一些。
这种“先缩小再切除”的策略,不仅可以更好地保障手术切除的彻底性,还能减少肿瘤残端残留的概率,从而显著提高远期治疗效果。
再比如,对于过去的晚期肺癌患者,手术几乎是不可能的选择。
然而,随着系统治疗的不断发展,我们发现,通过有效的药物治疗,可以大幅度杀灭体内散布的肿瘤细胞和转移病灶。
经过系统治疗后,肿瘤往往会“龟缩”在局部。此时,再通过手术或放疗进行局部处理,可以大幅度降低肿瘤负荷,延长患者的耐药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2022年,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的一项研究发现,针对EGFR突变晚期患者,采用这种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方案,原本只能维持12个月的靶向药物,其耐药时间被延长到了46个月!
这意味着原本可能在12个月后就会面临耐药困境的患者,如今可以持续用药长达46个月,治疗效果显著提升。
在多学科理念日益成熟的今天,肺癌领域的外科医生已经很少再做那种“赶鸭子上架”的手术了。
手术的角色变得更加明晰,手术的时机更加合理,手术的创伤也越来越小。
我们不仅能够更干净地切除肿瘤,还能为那些过去无法手术的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
这一切的背后,既是医疗理念的转变,也是医生身份的重塑。
过去,外科医生专注于手术的技术,相信手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但如今,我们已经从单纯的“外科医生”转变为“肺癌外科医生”。
我们首先是肺癌专家,然后才是手术的执行者。
手术只是我们手中的一个工具,而不是唯一的目的。我们的目标是先全面了解肺癌,再选择最适合的手段去治疗它。
在新时代下,我们作为医生,需要不断学习,为肺癌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而患者们也应该满怀希望,相信自己,相信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经过百年的发展,肺癌手术已经从最初的混沌窘迫中走了出来,成为一门日趋成熟的技术和学问。
不再是简单地“切切切”,而是在多学科协作下,精准地抑制肿瘤的生长,并找准最佳时机发起致命的一击。
再回到之前的问题:手术是否会刺激肿瘤转移?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医道的精进日新月异,现代肿瘤手术在无瘤原则、微创技术和多学科结合的三重保障下,早已今非昔比,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不仅能够精准切除肿瘤,还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免疫功能和肺功能,减少复发和转移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