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血验癌:是科学还是骗局?

郑于臻医生 发布于2025-06-11 09:52 阅读量1477

本文由郑于臻原创

前段时间,我在这篇文章里和大家分享了关于如何开展防癌筛查的知识。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了解到,借助胸部CT、胃肠镜、甲状腺和乳腺彩超等检查手段,可以更加高效地发现恶性肿瘤。

但在防癌体检的道路上,我们还是希望能找到一些既便捷又几乎无痛的方法。

比如,最近有位朋友在后台留言,就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想法:“郑医生,CT有辐射,胃肠镜又很痛苦,能不能只通过抽血就查出肿瘤呢?”

这让我想起了曾经风靡一时的“滴血验癌”概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聊一聊“滴血验癌”,看看它到底是否可靠。

肿瘤标志物的真相

在探讨“滴血验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科学基础——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是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当肿瘤细胞生长到一定程度时,这些抗原会脱落进入血液。

理论而言,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似乎可以发现肿瘤的踪迹。

然而,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

肿瘤标志物的三大缺陷

虽然肿瘤标志物听起来很神奇,但它却存在三大致命缺陷,让它无法成为可靠的防癌体检手段。

1. 难以发现早期病灶

肿瘤标志物的出现,往往需要肿瘤生长到一定阶段。

以癌胚抗原(CEA)为例,许多早期肺癌患者,尤其是磨玻璃肺癌患者,其CEA水平可能完全正常。

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仅依赖肿瘤标志物筛查,很可能会错过肿瘤的早期阶段,而早期发现才是防癌的关键。

2. 漏诊与误诊的风险

并不是所有恶性肿瘤都会导致肿瘤标志物升高,反之亦然。有些进展期肺癌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可能完全正常,而一些肺部炎症却可能导致肿瘤标志物显著升高。这种情况下,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很容易误导我们,造成漏诊或误诊。

3. 无法豁免常规检查

即使肿瘤标志物出现异常,我们也无法仅凭此判断肿瘤的具体位置和性质。

比如,下表记录了几种临床常用的肿瘤标志物。

从表中可以看到,癌胚抗原(CEA)的升高可能与肺癌、肠癌、胰腺癌、胃癌甚至乳腺癌有关。

因此,一旦发现肿瘤标志物异常,我们仍然需要进行胸部CT、腹部CT、胃肠镜或乳腺彩超、乳腺X光等检查来进一步明确诊断。

滴血验癌的骗局

说到“滴血验癌”,就不得不提到那个曾经震惊世界的“世纪骗局”。

2021年,一位被称为“女版乔布斯”的创业者声称可以通过一滴血检测出癌症。

然而,后续的事实表明,这不过是一个精心编织的谎言。她的公司最终因欺诈被起诉,而所谓的“滴血验癌”技术也彻底破产。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科学需要严谨的态度和扎实的证据。任何声称可以通过简单抽血就能检测出癌症的说法,都需要我们保持警惕。

防癌体检的正确姿势

既然“滴血验癌”并不可靠,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防癌体检呢?

目前,医学界公认的防癌体检方法包括胸部CT、胃肠镜、甲状腺和乳腺彩超等。

这些检查虽然可能带来一定的不适,但它们能够更准确地发现肿瘤的早期迹象。

胸部CT:用于筛查肺癌,尤其是对于长期吸烟者或有肺癌家族史的人群。

胃肠镜:是筛查胃癌和肠癌的金标准,虽然过程有些麻烦和痛苦(其实无痛胃肠镜并不会感觉痛苦),但能发现早期病变,甚至可以在病变初期进行干预。

甲状腺和乳腺彩超:无创且方便,能及时发现甲状腺结节和乳腺肿块,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这些检查虽然没有“滴血验癌”听起来那么神奇,但它们是经过科学验证、能够真正帮助我们发现肿瘤的有效手段。

写在最后

“ 滴血验癌”的概念虽然吸引人,但由于肿瘤标志物存在局限性,目前还无法独立承担起筛查肿瘤的重任。

然而,肿瘤标志物也并非一无是处。通过监测肿瘤标志物数值的变化程度及变化趋势,仍能起到重要的提醒与参考作用。

而防癌体检,则需要更加科学和全面的方法。

在追求健康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被虚假的宣传所迷惑。科学的防癌体检虽然可能带来一些不便,但它能为我们提供最可靠的保障。

健康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用科学和理性去守护。

虽然在目前阶段,“滴血验癌”还无法实现。但我们依然可以期待,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比如肺癌自身抗体等血液检测技术),未来确实可能出现更加简单、快捷、且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滴血验癌检查。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