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Trop 2 ADC与靶向强强联手,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郑于臻医生 发布于2025-05-15 14:27 阅读量888

本文由郑于臻原创

近年来,肺癌治疗的进展很快,其中,靶向治疗功不可没。因为它精准、高效,而且副作用还小。然而,靶向并非没有缺点,它最大的问题在于容易耐药。

为了进一步提高靶向药治疗的效果,人们探索了很多联合治疗的方案,比如联合化疗、联合靶向,均取得了不俗的疗效。那么,还有没有其他联合用药方式?还真有。

比如今天门诊时,我就见到了一位奥希替尼联合Trop 2 ADC药物芦康沙妥珠单抗的肺癌患者。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种强强联合方案的治疗效果。

图片病例展示

这是一名52岁的女性。

2024年11月18 日,患者因干咳两周,在当地医院行CT检查,报告提示:左肺上叶占位,考虑周围型肺癌可能。

2024年11月19日, 转诊上级医院。

颈部、胸部、上腹部CT显示:左上肺占位,考虑肺癌;合并胸膜多发转移。

穿刺符合肺腺癌诊断,基因检测回报:EGFR 19DEL、TP53以及RB1缺失。

诊断为携带EGFR敏感突变的晚期肺腺癌。

2024年12月11日,开始予以芦康沙妥珠单抗(4 mg/kg)联合奥希替尼的方案(80 mg/d)治疗。

芦康沙妥珠单抗是一种靶向人滋养细胞表面抗原 2(TROP2)的抗体偶联药物,药物结构包括三部分:

1)重组抗 TROP2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

2)含嘧啶接头的碳酸酯连接子;

3)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 KL610023。

患者之所以过来找我,是希望请我评估一下治疗反应,以及是否具备降期干预的可能性。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TROP2 ADC联合靶向的真实世界案例,它可能代表了未来联用的重要方向。

这是患者在2024年11月22日治疗前检查的基线情况。

从图中可以看到,左上肺病灶最大径约4.01 cm×3.68 cm。合并多发胸膜结节,考虑转移。

芦康沙妥珠单抗的治疗周期是静脉输注,每4周为1个周期,其中每周期第1天和第15天给药一次。

而奥希替尼是80 mg/天,口服,每4周为1个周期,每天1次。

以此治疗两周期后,复查CT如下:

病灶由最初的4.01 cm×3.68 cm,缩至2.89 cm×2.05 cm。与此同时,胸膜结节也持续缩小。

在治疗4周期后,再次复查结果如下:

左上肺的病灶基本保持稳定,但毛刺表现似乎较前有所增长,测量最大径为3.08 cm×2.79 cm。

胸膜结节的反应仍保持稳定。

图片

写在最后

FLAURA2,是2024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项重要研究。

在这个研究中,展示了基于奥希替尼联合化疗的强大优势,把原本只有19.9个月的靶向药单药控制时间延长到了29.4个月,其效果可谓惊人。

ADC,作为抗体偶联药物,其本质是对化疗药的精准投递。

而在2024年,Trop2 ADC又因为其在EGFR耐药人群中超凡的治疗反应,而吸引了全球资本的目光。

那么,如果把Trop2 ADC和奥希替尼联用,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个病例。

从图中可以看到,在用药的前两个周期,病灶出现显著退缩。

当用药到第3~4周期时,疗效依然持久,病灶保持稳定,但似乎已经开始进入平台期。

令人欣慰的是,在副作用方面,患者自诉体感非常好,除了色素沉着以及使用ADC药物后出现过短暂的骨髓抑制反应之外,没有其他明显的不良反应。

至少,与人们谈之色变、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传统化疗药物相比,ADC的副作用小是一个很大的优势,也让人们更容易接受。

大家对这个ADC联合靶向治疗的病例有何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参与讨论。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