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的基因检测:是解锁精准治疗?还是不必要的浪费?

郑于臻医生 发布于2025-05-11 15:35 阅读量180

本文由郑于臻原创

  近年来,基因检测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基因检测之所以会如此“火爆”,是因为它能为肺癌患者解答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首先,基因检测可以精准地判断肺癌是否存在“驱动基因”。

  如果存在驱动基因,患者就可能有机会使用靶向药物。

  而靶向药物就像一把无比精准的“钥匙”,打开对抗癌细胞的“锁”,从而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

  医生根据基因检测的结果,为患者量身定制最适合的靶向治疗方案,可以让治疗更加精准和高效。

其次,基因检测还能预测肺癌的复发风险。

  肿瘤在生长和发展的过程中,会像“牛魔王”一样,将一些“牛虱子”(即ctDNA)释放到血液中。而且肿瘤越大,释放的ctDNA就越多。

  通过测量血液中ctDNA的变化,就可以反推出身体内肿瘤的负荷情况,这就是当下备受瞩目的ctDNA-MRD(微小残留病灶)技术,它可以为诊断肺癌的复发提供参考,提前发现肿瘤的复发迹象,并在肿瘤负荷还比较小的时候,及时开始治疗,从而获得更好的预后。

图片基因检测的临床应用场景图片

  基因检测并非“万能”,它的临床应用场景需要基于严谨的循证医学证据。

  目前,基因检测主要用于那些可能存在复发风险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对于这些患者,基因检测可以帮助他们找到适合的靶向药物,预测复发风险,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种精准治疗的模式,不仅提高了治疗的有效性,还减少了不必要的治疗和副作用,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

图片

哪些患者无需基因检测?

图片

  基因检测虽然强大,但并非所有肺癌患者都需要进行。有些患者由于疾病特点或临床证据的局限性,可能并不需要进行基因检测。

(一)小细胞肺癌:缺乏证据支持

  小细胞肺癌是一种特殊的肺癌类型,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显示,它通常不携带可用于靶向治疗的驱动基因。

  此外,现有的ctDNA-MRD技术在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也缺乏前瞻性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

  基因检测费用较高,动辄数千甚至上万元。因此,在没有明确临床应用场景的情况下,对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可能并不划算。

  在这种情况下,医生通常会根据小细胞肺癌的特点,选择其他更适合的治疗方案,如:化疗或放疗。

(二)原位腺癌和微浸润性腺癌:复发风险极低

  原位腺癌和微浸润性腺癌是肺癌的早期阶段,它们的肿瘤细胞通常局限在肺部的局部区域,尚未发生远处转移。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和临床实践,这两种肺癌类型复发的风险极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手术切除后,患者通常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无需进行额外的靶向治疗。

  因此,对于这类患者,通过基因检测来寻找驱动基因或预测复发风险,既无必要,也不符合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原则。

图片

写在最后

图片

  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为肺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它不仅可以帮助医生为患者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还为患者提供了更精准的预后评估。

  然而,基因检测的应用也需要遵循科学和理性的原则,避免过度使用或滥用。

  对于那些真正需要基因检测的患者,它是一把开启精准治疗大门的“钥匙”;而对于那些不需要检测的患者,则应尊重科学,避免不必要的检测和治疗。

  基因检测是肺癌治疗领域的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它能为患者带来福音;用得不好,可能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不必要的焦虑。

  在未来的医疗过程中,期待这项技术能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为更多肺癌患者带来精准、高效的治疗方案。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