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肺癌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好,很大比例的早期治疗患者都可以实现治愈效果。
单纯手术就可以实现长期存活、甚至永不复发。
因此,治疗后的问题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比如,首次治疗后,将有多大的机率再次发生恶性肿瘤?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分成两大部分:
第一、首次治疗后,再发肺癌的风险有多大。
第二、首次治疗后,再发肺外恶性肿瘤的风险有多大。
在第一个问题上,我之前曾经发过专贴跟大家介绍:
里面指出:
在2022年10月,另有一项研究发表在
研究纳入648名I期手术切除肺腺癌患者,分析发现,随着随访时间的不断延长,这个群体新发肺癌的风险将越来越高,在第十年将达到8.56%。
这给我们提了个醒,肺癌后的二次患癌问题不容小觑。
肺内情况是这样,肺外情况又如何呢?
简单说,得了肺癌治疗后,再患其他恶性肿瘤(非肺癌)的风险又有多大呢?
2023年1月,<肺癌>杂志上新刊发了四川大学刘伦旭教授的一项研究,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
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作者登陆了美国SEER数据库,从中筛选了14495名接受治疗的I期肺癌患者,并分析他们在治疗后再发肺外恶性肿瘤的风险。
数据显示,肺癌患者治疗后再发恶性肿瘤的风险是普通健康人群的1.92倍。
最终,在总体患者中,1779名患者在治疗后再发恶性肿瘤,包括883名二次肺癌和896名二次肺外恶性肿瘤。
包括140名前列腺癌、124名乳腺癌、88名膀胱癌、81名结直肠癌、44名淋巴瘤、39名黑色素瘤等。
二次患癌人群中:
男性患者最常见的前三种恶性肿瘤分别是:肺癌、前列腺癌和膀胱癌。
女性患者最常见的前三种恶性肿瘤分别是:肺癌、乳腺癌和结直肠癌。
最终,作者单独分析了再发肺外恶性肿瘤的风险问题,并发现初诊肺癌的年龄、性别以及人种是显著影响肺外恶性风险的三大核心因素,并基于此构建了可以预测风险的诺顿模型图。
为了方便大家使用,我们团队经过商议,就决定把这个模型给开发出来。
也就是“肺癌患者二次患癌风险计算器”。
首先,大家先关注“郑正有词话肺癌”公众号,在公众号后台输入”二次患癌风险“,就可以得到我们这个计算器了。
在这里,我们依次选择我们的内容特征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年龄因素这里需要输入的是首次得肺癌的年龄。
在人种方面,我们选择其他就可以了。
最终,我们就可以得到,患癌5年、10年新发肺外恶性肿瘤的预估风险了。
今天跟大家聊的是,肺癌治疗后的二次患癌风险。
一般来说,肺癌治疗后如果再发恶性肿瘤,绝大多数还是肺癌。
肺外也有,不过比较少一些。
但就是因为这个问题平常关注的人不多,所以相关数据也很匮乏。
这次,华西医院刘伦旭教授团队也注意到这个问题,并专门通过数据分析给我们提供了这么一个风险预测模型。
郑医生和团队经过商议,决定把这个小工具给大家开发出来,方便大家使用。
这就是我们写这个帖子的初衷所在。
从现有数据来看,治愈第一个肺癌,仍然没办法让我们做到高枕无忧。
要制定更加科学的随访方案,我们需要提前了解各自的潜在风险。
这次的模型,就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
首次肺癌治疗后,还有多大风险再发肺外恶性肿瘤?
很简单,关注郑正有词话肺癌公众号,后台输入“二次患癌风险”。
借助我们开发的小工具,马上就可以揭晓答案。
不来试试吗?
随着后台的留言越来越多,有很多留言郑医生看到了,却苦于没有时间一一回复。
也有很多病友询问我是否会开直播,希望我也能够采用这种面对面的方式跟大家交流,从而实现更全面的答疑解惑。
为了能帮助到更多朋友,解答大家关于肺癌的种种疑惑,郑医生决定首次尝试网络直播的方式。
挑选的话题也是大家最关注的:早期肺癌术后如何减少复发。
首次开播,经验尚浅,如有不足,还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5月30日(下周二)晚上8点,郑医生在直播间等你。
关注郑正有词话肺癌公众号,即可预约和郑医生的首次“面对面交流”,我们不见不散!
希望我的知识,能成为你抗癌路上最坚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