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国内肺癌发病率持续保持在高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但是,国内肺癌,尤其是早期肺癌普遍起步较晚一些,如果想更全面地了解肺癌进展,我们需要借鉴国外的治疗经验。
这里面,最值得借鉴的是日本。
一方面,同为东亚人群,EGFR驱动基因高发,相应诞生的肺癌群体其生物学行为与我国高度一致;
另一方面,日本研究肺癌更早,尤其在早期肺癌领域,目前蜚声国际的JCOG系列研究均诞生于日本,可窥一斑。
所以,很好地借鉴日本的意见,很重要。
磨玻璃肺癌,毫无疑问是目前最热门的话题,发病率最高、预后最好,但同样,治疗乱象也最明显。
那么,日本学界到底是怎么看待磨玻璃肺癌的呢?
最近,我找了两篇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
第一篇文章,来自2016年的《胸外科年鉴》,作者来自现在已经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Aritoshi Hattori教授(服部教授)。
这次的观点也是非常直接,就是针对混合磨玻璃型肺癌,所谓的肿瘤最大径抑或是实性成分最大径,均不能对预后产生显著影响。
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作者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至2013年间接受手术且临床评估未见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的病例,TxN0M0。
基于影像学表现将其分为3组:
纯磨玻璃组:168例;混杂磨玻璃组:448例;纯实性组:565例。
最终,病理分期明细如下:
可见,随着实性成分的增多,肺癌发生淋巴结转移乃至进展期的比例越来越高。
进一步分析发现,针对实性肺癌,病灶最大径能显著地区分预后。
但是,一旦肺癌出现磨玻璃成分,也就是影像学上的亚实性结节,不论是病灶最大径还是实性成分百分比,均不能对预后产生显著影响。
单从数据来看,尽管病灶更大、实性成分更多的群体,5年生存率会更低一些,但是组间的差别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
最关键的问题是,这个数据,是在一个非常粗陋的筛选标准的情况下进行的。
在这样的标准下,即便是混杂磨玻璃肺癌群体,有20%的比例被判定为IB期甚至更高的分期。
但即便是这样,混合磨玻璃的群体依然表现出了非常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即便是最硬核的预后因素,包括病灶最大径和实性成分百分比都没有办法把这个群体的预后有效区分出来。
第二个研究,同样来自服部教授,大家可以看看,基本连作者都变动不大。
而且,第二个研究发表更晚,2019年刊载于《日本临床肿瘤学》期刊,是期刊的约稿类综述性文字(review article (invited))。
标题也非常醒目,指出即便是最新的第八版分期依然是不完美的,还需要进一步的修正。
毫无疑问,在这样的官方期刊、约稿发表、讨论这么一个大的话题,都是对每个专家的影响力的巨大肯定,而每个专家也会非常慎重地对待发出的文字。
但是,文章中,有一段话,深深触动了我。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
既然不论肿瘤最大径亦或者实性成分最大径的预后影响都只局限于实体型肺癌,那么就说明磨玻璃肺癌和实体型肺癌原本就是分属两个不同的群体。
针对实体型肺癌,现有的T分期依然适用。
但是针对磨玻璃肺癌:
纯磨玻璃者建议分Tis(现阶段原位腺癌的分期)
针对混杂磨玻璃者,不论病灶大小,统一分T1a。
其实,磨玻璃肺癌预后好,我们大家都知道。
服部教授的观点,也和我曾经发表的多个帖子的观点不谋而合,单就这一点来看,郑医生自己还是挺满意、挺自豪的。
但服部教授却进一步把这个观点提升到修正分期的角度,就是:
肺癌只要套上磨玻璃,就分T1a;
针对术前影像是纯磨玻璃结节的患者,即便病理是浸润性腺癌,也一样可以分Tis。
甭管病灶多大,只要套上磨玻璃,预后就是好,最差也是T1a,所以化疗什么的就更没有必要了。
(化疗对于磨玻璃结节的作用,点击这篇文章:《想彻底消除肺部小结节,我们需要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
这让我想起中国古代的一个神话故事,就是西游记。
齐天大圣孙悟空可谓上天入地、法力无边,但是一碰上如来佛的五指山就被压的动也动不了。
这五指山最厉害的不是山,最厉害的山上贴的那个六字大明王咒,嗡嘛呢叭咪吽。
磨玻璃就是那个六字真言。
能压得住齐天大圣,也能压得住肺癌细胞。
妥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