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例随访数据告诉我们,这类的I期肺癌需要术后辅助治疗

郑于臻医生 发布于2023-03-08 10:20 阅读量123

本文由郑于臻原创

肺癌的疾病谱已经发生重大改变,早期肺癌所占比例越来越多。

关于早期肺癌的治疗效果,则可能受到很多因素的具体影响:

可能是生长亚型

<没有贴壁生长的肺腺癌,不配叫毛玻璃肺腺癌。>

可能是影像学上的磨玻璃:

<如果毛玻璃是王,那它就是王中王!>

也可能是其他的高危因素:

<浸润性腺癌只要有了这两个特征,5年生存率就能接近100%!>

<气腔播散(STAS),干扰早期肺癌手术疗效的幕后黑手。>

简而言之,早期肺癌的治疗效果差异悬殊,有的人可能切了以后就是治愈,一辈子不复发,有的人则可能面对高达40-50%的复发风险。

但是现阶段的指南中,针对早期肺癌的术后辅助治疗依然是含糊其辞。

虽然包括CORIN和ADAURA等一系列临床研究阐述了在IB期肺癌开展靶向辅助的有效前景,但在IA期人群,如何开展术后辅助治疗,以及什么时候开展术后辅助治疗,依然缺乏足够的数据。

尤其在那些因为没有EGFR突变,和靶向治疗失之交臂的人群中,这样的研究数据,十分稀少,弥足珍贵。

于是,今天我跟大家分享一下这篇研究。

01
研究分享

这是2022年5月发表于《胸外科年鉴》上的一箱研究,数据来自日本,囊括三家医疗机构,包括神奈川癌症中心、东京医科大学和广岛大学。

纳入病理I期且接受标准肺叶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总共1278例。

分期基于第八版分期系统。

其中,有305名接受术后辅助化疗,而973名未接收术后辅助化疗。

分析的目的,就是探索在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开展术后辅助化疗的有效性和合适时机。

整体人群中位随访时间40月。








01
1 确定高危因素


最终的分析发现,侵袭成分>2cm、淋巴管浸润、血管浸润以及胸膜侵犯,是导致I期患者快速复发的显著高危因素。

研究并未涉及,实性成分百分比、气腔播散等其他耳熟能详的危险因素,具体原因不明。

如文中描述,肺腺癌侵袭成分的最大径的测量,必须在显微镜下进行,同时除外贴壁生长成分。

具体可参照我之前发表的帖子:

<亚实性肺腺癌的分期争议?不管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才是好猫。>







01
2 确定高危人群


高风险人群的定义为至少具备一个高危因素的患者,即侵袭成分>2cm、淋巴管浸润、血管浸润或胸膜侵犯。

除此之外,即为低风险人群。

最终分析发现,术后化疗在低风险人群不会带来生存获益。

低风险人群,术后化不化疗,复发率和死亡率差异不大。

化疗 vs 不化疗:

5年不复发生存率,98.1% vs 95.7%

5年总生存率,98.0% vs 95.0%

但是,在高风险人群中,术后化疗与更低的复发率和更高的生存率密切相关。

化疗 vs 不化疗:

5年不复发生存率,81.4% vs 73.8%

5年总生存率,92.7% vs 81.7%

02
写在最后


早期肺癌发病率越来越高,我们对于这个群体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但是不管怎么样现阶段,对于早期肺癌,尤其在术后辅助治疗领域,相关的询证医学证据依然是严重不足的。

尽管现阶段的指南,不推荐对IA期患者开展术后辅助治疗,同时只推荐在部分IB期患者开展术后辅助治疗。

但这种单纯基于病理分期的治疗决策,是否是最合适的,我个人并不十分认可。

最大的问题来自,同样分期的肺癌,因为不同的风险因素,可能出现完全不同的复发风险和生存结局。

因此,术后辅助治疗更应该充分考虑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

本次分享的研究,具备一定的局限性。

因为其单纯基于病理的特点进行解读,缺乏一些重要的核心数据。

在病理上,缺乏气腔播散,缺乏具体亚型,缺乏分化程度;

在影像上,缺乏磨玻璃,缺乏实性成分百分比。

同时,较短的随访时间,也限制了它的结果解读。

现阶段数据来看,化疗的短期效应会更加明显,但是一旦随访进入后期,化疗带来的副作用可能会抵消其前期优势。

这就是大家不愿意在早期肺癌开展术后化疗的一部分顾虑所在。

但,它依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佐证,即在部分的I期肺癌患者,开展术后辅助治疗,依然有它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High-risk Pathologic Stage I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nn Thorac Surg. 2022 May;113(5):1608-1616.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