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掏耳朵是好习惯吗?

谢树居医生 发布于2023-08-30 09:04 阅读量355

本文由谢树居原创

   可以肯定地回答。 经常掏耳朵不是个好习惯。 耳道软骨部,也就是耳道外面1/3处,有下垂到皮肤上的腺,可以分泌下垂的腺。 它保护耳道润滑,有一定酸度,不利于细菌生长,防止灰尘、异物加深。

               
       低头可以说是耳道卫士,外耳道有耳毛和皮脂腺,皮脂腺有短导管在毛囊腔内开口,滋润耳毛。 耷拉、皮脂腺和耳毛,保护着耳道口,保护着耳道和深部的耳鼓膜。 一般耳朵不痛、不痒、听力好,也就是说耳朵没事的时候不要掏耳朵。 掏耳朵的时候碰到耳朵毛会感到发痒,因此刮、破坏防线,或者经常把挡在道口外的灰尘和细菌挤出耳道深部放进毛囊里。
       掏耳朵时使用火柴、发夹等不干净的东西,掏耳朵会损伤耳道皮肤,扩大感染。 特别是婴幼儿皮肤脆弱,容易引起感染。 耳道红肿,疼痛难忍,患儿哭闹不止,将是后悔之夜。 灰尘和小异物可能刺激耳道,导致耳朵发痒。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手从后往前推耳廓,覆盖或压住道口轻轻揉搓,直接压住耳廓,按在道口止痒。 耳朵发痒仍未停止,或耳道口有灰尘等时,棉签沾少量医用酒精(75% ),只湿棉签一半即可。 歪着头耳朵向下,把湿棉签放在耳道口,轻轻擦拭,达到清洁、消毒的目的,就可以止痒。

                         
       耳道的腺体,分泌两种不同的耵聍, 一个是淡黄色粘稠的油脂状的,另一个是黄白色的干片状的。 西方人多前者,东方人多后者,两者都是腺体的正常分泌物。 儿童生长迅速,分泌旺盛,有时呈黄透明块状,但如果父母均为干片状淡黄色下垂,则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转为与父母相同的干片状。 如果父母有一方像油性耵聍,儿童就会因为遗传关系像油脂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分泌减少,不会溢出外耳道。 油脂状耳屎俗称“油耳”,好比“单眼皮”、“双眼皮”,是由父母遗传而来,两者不分优劣。 “油耳”在医学上被称为“生理脂性耵聍”,在耳朵口上更容易附着灰尘,灰尘不进入耳道深部这一点上优于干性耳屎。

                      
       儿童耳道会出现肿块似的耳屎,这往往是耳道发育过程中的代谢、遗留物。 若为深棕色或棕色,与胎儿通过产道时与血液浸染有关。 无论是亮色还是暗色,只要孩子耳朵不痛、不痒、不耳聋,大人一定不要挖、去拿。 万一不能取出,反而推到耳道深部,使小儿痛哭,就算此时去找医生取,也可能因小儿非常不配合,导致取出困难。

                
       所以,不要随便碰这种没有症状耳屎, 它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耳道日益扩大,在咀嚼运动的帮助下(主要是下颌运动),耳屎可自然由内而外,可以自己爬出道口。 有时我们都注意不到,耳屎已经自己跑出来了。当然,大的耳屎,如果有疼痛、发痒、堵塞等,就需要在医生的帮助下取出。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