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耳炎症不仅破坏中耳结构、损害听觉、引起耳聋,严重的将会影响健康、危及生命,对中耳炎一定要重视,及时治疗。
中耳炎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原因与小儿耳部解剖、生理和病理密切相关。 婴幼儿时期,不但中耳结构不牢固,而且咽鼓管发育不完全,咽鼓管短而直,管腔较宽,咽鼓管生理狭窄处尚未形成,管路接近水平位。 这样,咽鼓管的另一端,即鼻咽开口端与鼻底大致平。
婴儿易患呼吸道感染,鼻咽细菌易沿咽鼓管咽口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咽鼓管的这一特点,也可能使哺乳的婴儿更容易患上中耳炎。 例如,宝宝平卧哺乳,尤其是进奶过多、过快、呛咳、呛奶,可引起中耳进奶水。 出生后吸气、哭泣,鼻咽羊水、粘液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只有几天或一周的新生儿可能患上急性中耳炎。
咽鼓管开口与鼻咽腺样体相近,婴幼儿时期腺样体较大,一般有防御作用,但自身感染后,腺样体炎症性增大,开口在附近的咽鼓管,易受影响发生感染、肿胀、梗阻,导致中耳炎。
除了腺样体炎症肿胀累及咽鼓管的原因外,腺样体肥大、鼻咽部肿瘤、鼻后孔息肉、下鼻甲肥大、鼻咽粘连等疾病均可引起咽鼓管机械压迫,引起梗阻,引起中耳炎; 另外,清理鼻涕方式不当, 感冒时,如果鼻子堵塞、鼻涕多、擤鼻力过大,鼻腔分泌物可能进入咽鼓管内,也可能进入中耳腔,引起中耳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