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婆媳关系
一直都是大多数家庭所困扰的问题,包括育儿、生活等方方面面。
“
妇幼医生遇到
同样的育儿困境
因为需要老人帮忙带娃,所以我们就把孩子的日常起居问题交给婆婆。
但是孩子2岁了,还在被喂饭,倒也不是全程喂,吃少了婆婆就一直碎碎念,就是不管孩子吃多少,最后一定要再塞两口,才算圆满完成任务。
这最后两口有必要吗?每顿饭都要吃到一个大人满意的程度对吗?
除了吃饭问题,婆婆一直觉得孩子屁股被纸尿裤捂着不好,坚持把屎把尿。
1
矛盾1:育儿观念不合
婆婆以前是“接生婆”,又有三个孩子,对带娃方面特别有经验。
然而,婆婆要孩子出生后要喝一口金银花水,去黄疸喝葡萄糖水,用茶叶清洁牙齿的时候,育儿理念的不合从孩子出生就开始了。
因为各种育儿的理念的差异,我们两人经常当面争执,婆婆经常说这些方法都是他们那边一直传承下来的,我却经常不以为然,从不信奉这种过时又没有什么科学依据的方法。
对婆婆观念的看法的转变
4个月的时候孩子出现了大便血丝赶紧送医院去看,挤在人满为患的诊室,大人和孩子都身心俱疲。
排了很久的队终于看完后,医生给了我们细菌性痢疾的初步诊断,并且开了三天抗生素输液。婆婆当时第一反应就是这个症状并不是完全符合痢疾的诊断。
于是就问:
医生,为什么要输液呢,孩子太小打抗生素会不太好吧?
医生并没有回答,开完单我们就出了诊室。
没有什么经验的我,整个人都慌了。
婆婆比我更镇定,她冷静地分析说以前卫生条件差痢疾比较多,而家里一直都非常注意,而且她觉得打抗生素对于孩子身体来说伤害比较大。
但是在医生这么明确的处理建议,我又怕耽误了治疗,还是坚持了输液。大便细菌培养结果出来,并没有痢疾杆菌。
“
反思自己
究竟什么是科学育儿
困于儿童常见病经验的缺乏,迷信于大医院、大专家的权威,让我在这个事情上反思自己究竟什么是科学育儿。
随着一直在学习儿科常见疾病的处理,尤其是抗生素使用这一块,我突然发现,婆婆的观点不一定就是错的。
育儿上的冲突,很多时候都是自己先入为主地给老人贴了标签,认为“老人做的都是不对的,过时的,不科学的”。
底线少而精,平衡,永远大于绝对正确。
因此,对婆婆的做法就没有那么排斥了,会考量她的建议,权衡利弊再去做。
2
矛盾2:婆婆入场,老公退场
除了育儿观念不合导致的婆媳矛盾,还有一种情况,能让婆媳关系如同水火,那就是:婆婆入场,老公退场。
电视剧《加油!妈妈》中的婆婆,就很典型,她自以为是地干涉儿子儿媳的家庭,不仅强势而且没有界限感,而老公处处和稀泥。
很多人都在这个家庭上看到了自家的缩影,特别能够感同身受,婆婆过多的介入,老公退化成了巨婴,家庭成员的关系不再是一家三口,而是两对母子,让人非常别扭,让儿媳常常觉得自己没有“家”。
曾经有一位来访者说,对于她和婆婆的矛盾,老公总是不分对错就偏袒她的妈妈,认为是她的问题。她和婆婆又因为文化程度的差异无法沟通,让她感到非常难过,婆媳关系一度僵化到互不理睬。
很多婆婆只是想对孩子们更加尽心尽力,尤其是分担儿子的辛苦,大包大揽了老公大部分的“家庭责任”。而老公完全不像是家庭的主人。
不参与家务事的人会逐渐失去话语权。
要有人帮忙,谁不愿意做巨婴?
丈夫作为家庭系统三角的一端失衡,常常成为压倒家庭和谐的最后一根稻草。
3
没有血缘亲情,那就培养点恩情
婆婆没有女儿,但她在我们很需要的时候给我们这个小家很多的爱与支持,我很感激她。
有时候我周末带两天,都忍不住对孩子大吼大叫觉得体力被透支,上班反而能休息。我真的难以想象她是怎么做到每天给孩子做饭还能带孩子到处玩的。能自己陪孩子的时候,我还是选择尽量自己带。
我的来访者中包括我自己的父母,有很多是老家过来照顾自己,候鸟似的老人在子女需要时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没有亲人和朋友,每天都围绕着孩子和家庭,有些晚上还要带孩子睡觉,基本上是24小时无休。
在一些矛盾较深的家庭里,巨大的精神压力捆绑着每一位家庭成员。
我看到了来访者身上找不到发泄渠道,背后其实也能窥见,另一方的婆婆身体、心理不适,孤独感、自卑感经常涌上心头,却无人倾诉,挂念在老家的老伴,还要面对隔代抚育时责任大压力大,体力和精力均跟不上的情况。
“
心怀感恩,
不要老盯着短处
“不要随便给孩子买零食,不健康;给孩子做饭不能加酱油,不健康;你买的玩具不好,你买的衣服不好;不要说他胆子小,不要吓唬他;不要给他看手机。”
多一点耐心跟老人沟通解释。
“买这些零食会比较健康;这个玩具可能会不小心吞进去,您下次买的时候注意;隔壁家的孩子因为看手机太多小时候就开始戴眼镜,您注意下平常少给孩子看手机。”
偶尔给婆婆“放放假”,让其回家团聚,到孩子能自主上下学时,就尽早结束老人的分居生活。
对老年人肯帮忙心存感激,多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
有时候看见视频里孩子有模有样地和婆婆互动,我觉得孩子很幸运,被老人疼爱的童年是多少人一生温暖的回忆。
可能在养育、早教之类的事情上婆婆并不能做到十全十美。但那又如何,他们真的爱孩子啊!
隔
代
亲
4
学会给自我赋能
伴侣的不给力,会让我们有深深的无力感。
就像塞利格曼的狗,越挣扎越被电击,进而生出无限的颓唐和绝望。
但,我们总能做到一些什么。
每次给来访者布置家庭作业,我会首先选择,过去曾经给予她幸福和力量的事情,一点一滴地开始捡起来。
可能是去家附近的公园与同样经历的妈妈们聊聊天,去养养植物,去联系许久没有见面的朋友,写写日记。
“
这就是心理学家班杜拉所说的
自我效能感。
哪怕再小,也能日积月累,直到有一天,让我们顿悟:
原来,跳过那层隔板。
外面,就是广阔无垠的天地。
养育孩子,从来都是团队作战的过程
不要把爸爸排除在育儿之外,即使是你嫌他不够细心,做不好忍住不要一直抱怨他。
每个团队,都要有核心人物,来定基本的规则,分工明确才能避免低效。
核心人物是爸爸和妈妈两个人,这样的家庭系统才能稳固下去。
心理咨询门诊
地点:深圳市妇幼保健院福强院区1栋706室
时间:周一、周四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