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缺少爱,失眠和熬夜成为了他们补偿自己的必要方式
董明广医生
发布于2022-08-12 18:09
阅读量70
本文由董明广原创
所以很多时候,在临床当中,常常先解决(安抚)情绪,再解决(面对)问题。许多人视自己的睡眠为头等大事,甚至到了以睡眠好坏论生活质量的程度。在她看来,睡得好意味着一切都好,睡得不好意味着生活过得很糟糕。她长期熬夜,熬夜的主题是玩手机,用手机刷朋友圈,看抖音,看小说,看电视剧。夜深人静的时候,她的身体已经很累了,但她的心却还很兴奋,像陀螺一样不停旋转,无法停下来。对她来说,白天的时间都给了工作和外界,只有晚上的时间真正属于自己。当然,熬夜还和恐惧有关,她担心自己睡着之后,不知道世界会发生些什么。
她的烦恼在于,一边认为熬夜是不对的,一边又放不下手机。它不仅是可控的恒常的存在,更能满足日常所需,给人带来乐趣、安慰和满足。用心理学的说法,手机成为了一个过渡性客体,又叫过渡性妈妈。人在婴儿时期,分不清妈妈是妈妈,我是我,只有等到长大以后,才能分清两者间的区别。在两个时间段之间,人需要一个过渡性客体,它可能是一个旧玩具、一条旧毯子、一件旧衣服,这些有熟悉味道的旧东西,成为妈妈的替代品。有人临睡前看手机,不小心打个盹,手机啪一下砸到脸上(差点伤到眼睛和牙齿);有的人玩着玩着,实在太困,忍不住睡着了,睡得浅,很快又惊醒过来,醒过来第一件事就是去抓手机。很多家长视手机为洪水猛兽,抱怨孩子玩手机上瘾,想方设法杜绝孩子玩手机,却从未意识到手机对孩子的意义。简单粗暴地干预孩子玩手机,或者没收手机,一些孩子会以彻底不去上学,或自伤自残来反抗。对有些孩子来说,没有手机,就像被剥夺了最后的希望,活着还不如死去。一个经历过家庭暴力的孩子对我说:我每天晚上必须拿着手机才能睡觉,如果不握着手机,我就睡不着。如果家里有手机上瘾的孩子,父母或许要尝试去理解一下,孩子对手机痴迷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情绪和困难。一些来咨询的人因为失眠而焦虑,说睡不着的时候非常恐惧,内在有虚弱空洞、无处安放的感觉。有这些感受的人,现实中大多没有良好的亲密关系,没有可依靠、可信任的人,缺乏(丧失)爱的能力,不愿付出爱,也不愿接受爱。亲密关系的意义在于,当我们心中有爱,有爱着的人,同时也被人所爱,我们的心就会安定愉悦。当一个人内在有了爱和稳定,走到哪里都不会害怕,也能去适应外部环境和人际关系。失眠并不可怕,它是一种提醒,它在提醒我们,是时候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