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与双向情感障碍的区别

董明广医生 发布于2022-08-02 17:17 阅读量144

本文由董明广原创




人们常说一句玩笑话:“自从我得了精神病,我就越来越精神了”,有时候这话还真没错。大家比较熟悉的抑郁症、焦虑症和失眠症都表现为萎靡不振、无精打采,那到底什么病能让人“越来越精神”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双相情感障碍。


01

什么是“双相”
正常人的情绪波动,高低起伏,一般能维持在正常范围内,然而有一部分人,他们的情绪波动过于强烈,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正常范围,过于高涨或者过于低落,这就是“双相”。
值得一提的是,“双相”(拼音xiàng,读四声)并非“双向”。“相”的意思即某种状态,比如水蒸气、水、冰是三个相。在双相情感障碍中,双相是指“躁狂相”和“抑郁相”。而这种状态在很多时候是相对稳定的,并非沿着某个方向直线发展下去,所以被称之“双相”而非“双向”。
严格来讲,诊断双相情感障碍的前提是至少有一次“躁狂相”的发作,也就是至少有3~5天持续的情感高涨、思维奔逸、精力旺盛等,而我们熟知的抑郁症则只有“抑郁相”,没有“躁狂相”,换而言之,一个人若只有“抑郁相”,无论出现多少次抑郁发作,都只可能诊断为抑郁症,但是只要有一次躁狂(或轻躁狂)发作,无论是原发性还是其他原因引起的,都需更改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的表现有哪些
02


躁狂相的主要表现可以概括为:
1、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易被外界事物吸引);
2、睡眠需要减少(睡眠减少而不知疲倦);
3、夸大(认为自己才华出众神通广大);
4、思维奔逸(思维联想速度加快);
5、活动增加(喜交往、爱凑热闹);
6、言语急促(说话滔滔不绝);
7、做事不顾后果。
抑郁相的主要表现为:
1、情绪低落(包括绝望、无助、无用等)
2、丧失愉快感(开心不起来)
3、兴趣减退(原本喜欢的事情都不想做了)
4、精力下降
5、消极言行(感觉活着没意思)
6、思维迟缓(脑袋像生锈了)
7、体重减轻、早醒等。


03

双相抑郁VS单相抑郁
临床症状表现的复杂性使得双相情感障碍的“抑郁相”容易被误诊为抑郁症,那么,如何区别“双相抑郁”和“单相抑郁”?一般而言,相对于单纯抑郁症,双相抑郁存在以下特点:
1.发病年龄较早,“双相抑郁”平均发病年龄17岁,“单相抑郁”平均发病年龄26岁;
2.有双相情感障碍家族遗传史;
3.睡眠增多(单相抑郁患者多出现失眠);
4.体重增加(单相抑郁患者多出现体重减轻);
5.情绪愤怒、敌对,易冲动、难以控制。
存在以上这些症状往往提示患有双相抑郁的可能性更大。



04

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是什么

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比较复杂,其中首先考虑的是遗传因素,在所有精神疾病中,双相情感障碍的遗传度是最高的,患者的一级亲属患病率是普通人群的8~18倍,也就是说,如果父母之一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其子女比父母无病的人群患病概率高8~18倍。
此外,大量研究也表明,内分泌失调、大脑结构的改变及社会心理因素也与双相情感障碍有密切关系。
总的来说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情感障碍为主导症状的精神疾病,通常为抑郁及躁狂反复交替发作。在躁狂发作时会让人产生越来越“精神”的表现,抑郁发作时会有“萎靡”的表现。两种表现都会对人体产生严重危害,所以需要及早识别,尽快接受规范、专业的治疗。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