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与双向情感障碍的区别
董明广医生
发布于2022-08-02 17:17
阅读量144
本文由董明广原创
人们常说一句玩笑话:“自从我得了精神病,我就越来越精神了”,有时候这话还真没错。大家比较熟悉的抑郁症、焦虑症和失眠症都表现为萎靡不振、无精打采,那到底什么病能让人“越来越精神”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双相情感障碍。
正常人的情绪波动,高低起伏,一般能维持在正常范围内,然而有一部分人,他们的情绪波动过于强烈,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正常范围,过于高涨或者过于低落,这就是“双相”。值得一提的是,“双相”(拼音xiàng,读四声)并非“双向”。“相”的意思即某种状态,比如水蒸气、水、冰是三个相。在双相情感障碍中,双相是指“躁狂相”和“抑郁相”。而这种状态在很多时候是相对稳定的,并非沿着某个方向直线发展下去,所以被称之“双相”而非“双向”。严格来讲,诊断双相情感障碍的前提是至少有一次“躁狂相”的发作,也就是至少有3~5天持续的情感高涨、思维奔逸、精力旺盛等,而我们熟知的抑郁症则只有“抑郁相”,没有“躁狂相”,换而言之,一个人若只有“抑郁相”,无论出现多少次抑郁发作,都只可能诊断为抑郁症,但是只要有一次躁狂(或轻躁狂)发作,无论是原发性还是其他原因引起的,都需更改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

临床症状表现的复杂性使得双相情感障碍的“抑郁相”容易被误诊为抑郁症,那么,如何区别“双相抑郁”和“单相抑郁”?一般而言,相对于单纯抑郁症,双相抑郁存在以下特点:1.发病年龄较早,“双相抑郁”平均发病年龄17岁,“单相抑郁”平均发病年龄26岁;
存在以上这些症状往往提示患有双相抑郁的可能性更大。
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比较复杂,其中首先考虑的是遗传因素,在所有精神疾病中,双相情感障碍的遗传度是最高的,患者的一级亲属患病率是普通人群的8~18倍,也就是说,如果父母之一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其子女比父母无病的人群患病概率高8~18倍。此外,大量研究也表明,内分泌失调、大脑结构的改变及社会心理因素也与双相情感障碍有密切关系。总的来说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情感障碍为主导症状的精神疾病,通常为抑郁及躁狂反复交替发作。在躁狂发作时会让人产生越来越“精神”的表现,抑郁发作时会有“萎靡”的表现。两种表现都会对人体产生严重危害,所以需要及早识别,尽快接受规范、专业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