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强迫症是梗?其实它真的是一种疾病!

董明广医生 发布于2022-07-07 15:38 阅读量162

本文由董明广原创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有很多人自称强迫症,对于一些特定现象表示无法接受,但其实都是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比如:

鞋尖的朝向不统一,筷子的花色不一致,地板的缝隙对不齐等等···

其实这些并不是强迫症,这只是我们每个人的思维差异,就像人在小的时候会有秩序敏感期一样,鞋子必须先穿右脚,冰淇凌要先吃奶油才能吃蛋筒,衣服的扣子必须从上往下依次系等等。

真正的强迫症是什么样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常见的强迫症疾病的行为。


强迫洗涤


强迫性洗涤表现为反复的洗手,或者清洗使用的物品。在这类人的脑海中有两个想法:一个是觉得太脏了,要多洗几遍;另一个是够了够了,不要再洗了。

其结果就是,个体尽管知道没必要反复清洗,但是还是控制不住。久而久之,他们厌倦了自己反复清洗的毛病,但是还不得不忍受。

按照精神分析理论,个体对于外界的排斥,表现为强迫洗涤。他们潜意识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无法接纳环境造成的。按照心理防御逻辑来分析,其实他们成长的环境,对他们来讲太苛刻了,不能足够包容他们,所以形成了对环境的排斥感。

强迫检查


强迫检查表现为对一些关键行为的反复检查,包括检查开关、门锁、表单、文件等等。他们大脑中充斥着不确定感,似乎只有通过反复检查才能安心。

事实上,他们无论检查多少遍也不放心,似乎只有得到他人的认可时,才能踏实一点。其结果就是,他们一切积极的情绪都是建立在别人的认可之下的。

按照精神分析理论,这类人缺乏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能力,担心自己犯错,需要他人来给自己承担责任。缺乏独立做事情的能力,需要长期依附于他人而生活。



强迫整理


强迫整理表现为对于秩序的一种极致追求,包括整理家务、整理办公桌等等。

他们对于物品的摆放有着严格的逻辑,什么东西必须放在什么位置。不光对于物品的整理摆放有很强的秩序感,而且在人际交往中也有很强的秩序感。

跟长辈相处怎么做,跟领导相处怎么做,跟朋友同学相处又该怎么做。他们似乎将自己限制在一个固定的条条框框中,不可以越雷池一步。

按照精神分析理论,他们内心缺乏安全感,迫切需要通过严格的秩序来满足内心的安全感需要。

强迫仪式感


强迫仪式感表现为做某些事情时,必须按部就班的走流程。但凡有一个步骤出错,一定要全部推翻重来。

他们内心其实也不愿意这样做,可是似乎不受自己控制一般。尤其是在工作中,原本一些程式化不高、可以灵活处理的工作,他们自己也要设定一系列的操作步骤,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

按照精神分析理论,他们之所以如此刻板的、按部就班的形式,本质上是担心自己出错。他们自尊心太强,一旦出错就会很没面子。他们害怕被人指责和批评,所以不能犯一点错。
 


强迫对称


强迫对称是一种审美层面的强迫行为,表现为对装饰的摆放,要严格的对称。除了对装饰的摆放,还有一些动作、行为都要求完美对称。一旦陷入某种混乱之中,就会引起个体内心的不安。

根据精神分析理论,这些人之所以要求严格的对称,是因为潜意识里有追求完美的倾向。在他们的认知中,对称就是完美的存在。一切事物,只要能称得上美的事物,都是对称的。

一旦打破了这种对称性,美感也就消失了。有时候为了追求对称,让他们内心变得万分焦急。

强迫症的典型症状有哪些?


强迫性思维
是思想层面上的表现,脑中经常反复出现令人感到困扰的想法或画面,比如经常怀疑自己 门、窗、水龙头未关好锁好,怀疑自己要失控等。
 
强迫性行为
是动作层面上的表现,即强迫自己实施的某些行为:如反复检查门、窗、水龙头是否关好锁好,敲门一定敲三下等。
 
当患者心情欠佳、疲劳或体弱多病时较为严重,傍晚时症状也可能相对严重。
 
当患者心情愉快、精力旺盛,或工作、学习紧张时,强迫症状可减轻。



对于调节强迫症,应当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有强迫思维时尽可能不要对抗,或用相反的想法去中和,顺其自然。这有助于预防轻度的强迫思维或其他强迫症状发展为强迫症。

当然,发现相应症状是尽可能寻找医生的帮助是最稳妥的选择,如果在自我调节的过程中发现病情难以控制,那么请尽快到医院就诊,避免病情恶化。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