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掌握青少年抑郁焦虑患病的病因,可以从源头对这类严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心理障碍进行适当预防和干预。
图/pixabay
导致抑郁症的危险诱因
应激事件刺激导致应激反应和后续结果,是指人们面对特定的环境或事件时身体、心理作出的反应。
而负性的生活事件在从童年到成年的抑郁症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童年时被忽略,分离性焦虑
被躯体虐待(经常被体罚、挨打)
精神虐待(父母老师过分苛严、被讥讽或谩骂)
原生家庭:或早年丧失父母某方,或受惊吓恐吓等
父母常争吵打架或形同陌路(孩子能感受到,难免担心不已)
以上类似事件,往往都是诱发青少年抑郁症焦虑障碍的重要危险因素。
几乎所有的抑郁焦虑障碍者在发作前的一个月遭遇至少一件重大的负性生活事件,也有部分是长期负面情绪逐渐累及的。
图/pixabay
家族遗传也是重要因素
青少年患上抑郁症,也应当考虑到是否有家族遗传的可能。
这是因为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家庭精神疾病史,特别是父母罹患抑郁症与孩子患抑郁症的风险相关。
因此有抑郁症史的父母应注意避免在孩子面前流露出抑郁情绪,同时也应该为孩子提前准备抑郁症的预防或治疗。
人格特质和认知模式
导致抑郁症的重要因素
人格特质和认知模式与抑郁症之间,有着复杂的相关性。
神经质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遗传的,更是可以在成长过程中受环境影响逐渐形成的,大量研究发现养育模式明显决定了孩子今后的人格心理发展走向。
人格心理特质和认知模式已经被多方证实主要与0-7岁的养育环境和模式明显相关,当然7岁后的教育模式和教导角色也起重要作用的。
另一方面,负性的认知方式,比如:自我批评、低自尊、认为自己无法应对负性的生活事件,无端将过错归为自己等。
这些都是抑郁症的易感因素,他们相互作用可以使原来没有症状的个体抑郁症状增加,有轻度抑郁症的变得加重。研
究这些失调的态度和行为与应激相互作用-----可预测临床青少年抑郁焦虑产生的可能性。
图/pixabay
在日常生活中,作为家长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孩子的异常情绪反应或反常举动,及时给予关注、劝慰、疏导和探究可能的原因。
必要时也应当求助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以免孩子患上精神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