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需要警惕的“微笑”是“微笑型抑郁症”,这并非精神科临床中的规范诊断,而是对具备某些特定特征的抑郁症的俗称。“微笑型”抑郁症患者有一个共同点:只要他们不说,外界看不出他们患有抑郁症;即使他们说了,别人第一反应也往往是觉得他们在开玩笑。他们平日与人相处乐观、开朗,脸上总是挂着友善、灿烂的笑容,给人留下良好印象。这与大众对抑郁症患者的刻板印象(情绪低落、郁郁寡欢、沉默少言、敏感多疑等)非常不同。很明显,他们这种微笑是强颜欢笑。一部分原因是刻意掩饰自己患病的事实,生怕别人把自己当怪物看。另一部分原因可能是他们从小接受过过度夸奖,十分在意外界的目光,不惜拼力维持自己的美好“人设”。而还有一部分原因则可能出于一种“执念”,认为自己一定要待人体贴、友善,给人愉悦的感受。表面上看,他们是众人眼中的开心果,和所有人关系良好,其实内心深处非常脆弱和低自尊,眼睛永远盯向外界对自己的期望。“绝大多数的人,都在平静地过着绝望的生活。”成年人的崩溃只在一瞬间。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30 年,抑郁症将上升至世界疾病负担首位。
但很多人不会主动求助心理咨询,尤其是微笑抑郁症。
微笑抑郁症是抑郁症的一种,是一种由于社会期待而演化出的抑郁行为表现。
尤其是在中国这么一个特别看重“面子”的社会环境中。
明明前一秒痛苦得放弃生活、放弃一切,迫于社会期待和压力,他后一秒会迅速戴上面具,继续强颜欢笑。
“宁可牺牲自己,也要顾全大局”,是“微笑抑郁症患者”的座右铭。 
不同于郁郁寡欢、丧失活力的抑郁症患者,这些隐形病人每日以微笑示人,融入忙碌的人群。但在笑容的背后,他们正艰辛地跋涉于黑暗之中,作出不为人知的抗争。
微笑抑郁症患者尽管内心深处感到极度痛苦,外在表现却若无其事,面带微笑。这种扭曲情绪的行为叫“反向形成”,是人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因为抑郁的人本身就处于能量低水平状态,而反向形成意味着要在所剩无几的能量中,消耗双倍心力去伪装,能量自然入不敷出,耗竭崩溃是必然的。研究发现,如果长期采用表达抑制作为策略,人们可能会感受到更多的焦虑,表现出更多的抑郁症状,而且往往更难对积极的信息和事件作出行为和情绪上的回应。“自打学会了微笑,表情和心情就再也没有关系。”在医学领域,“微笑抑郁”并不是一种精神疾病的诊断类别,而是“非典型”抑郁症患者对病情的反应模式。专家将其形容为“在他人面前表现得很开心,内在却承受着抑郁的症状”,如同戴着一张微笑面具。 
他们对于自身情感往往呈现出忽视或压抑的状态,眼睛永远盯向外界对自己的期望。但是他自己想要什么、渴望什么,其实是完全看不到的。一个人如果长期被忽视,就会很委屈,当委屈不能呈现出来,便容易到达某个濒临崩溃的临界点。
微笑抑郁症隐匿性很强,微笑抑郁者比典型抑郁者的不确定性高很多,当他们微笑着感谢你的帮助,说自己有所好转的同时,可能已经在心中决定要自杀了,这才是危险之处。“微笑型”抑郁症患者往往只在自己最亲近、最信任的人面前才会表露真实情绪。但这也很难缓解他们长期在外“伪装”而带来的心理压力。他们的痛苦超过了典型的抑郁症患者,不断自我施压、不敢向外界表露真实的感受会极大地增加其心理压力。如果时间久了,病情不断加重,“微笑”甚至会成为他们实现计划的工具。轻则故意做出积极乐观的态度,令医务人员以为其病情恢复稳定,换来出院或减药的机会;重则用“微笑”令身边人放松警惕,方便执行自杀计划。这种在“微笑”掩护下的自杀计划成功率极高,隐蔽性很强,对亲友们带来的心理冲击也无比强烈,身边人往往感到不可思议。当然,即使发觉身边朋友可能是“微笑型”抑郁症患者,也不要贸然拆穿。这可能令患者的病耻感更强、压力更大。但我们可以注意多给予其关心、照顾,逐渐取得他们的信任之后,再尝试引导他们接受规范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