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不起眼的小毛病,也许是心理疾病的征兆!

董明广医生 发布于2022-05-24 13:34 阅读量88

本文由董明广原创

今天,诊室里来了一对看诊的夫妻,妻子总是抱怨自己经常肚子疼、失眠的问题,丈夫便陪同着一起来了。

经过检查后,我们给患者确诊为焦虑症,这让患者及家属都非常诧异——肚子疼和失眠怎么会和心理疾病搭上关系呢?

图/pinterest

对于不具备心理学知识的普通人来说,我们的确很难联想到身心之间的关系。

而作为心理疾病患者,表达自己的情绪,本身就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 他们担心别人会怎样看自己

  • 会因为对方未知的态度而焦虑

  • 更恐惧他人的不理解,反而说自己矫情

那么,我们该如何洞察他们的面具,识别出心理疾病患者的真实情绪呢?


躯体上的病痛

精神类疾病常常被污名化,这就导致很多患者即使心里生病了,他也不想把情绪症状表现出来。

而人体又是一个整体的系统,而且是一个非常智慧的系统,它的最基本功能就是求生救命。

所以,为了“自救”,人体会自动把一些情绪的症状,转化成躯体的不适来表达。

比如说,有的学生一面临考试,就容易拉肚子。

这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很多人都知道考前焦虑这个词,而拉肚子的确是焦虑引起的。

因为人的肠胃堪称“第二大脑”,在生物进化的最初阶段,一些低等生物的神经系统“司令部”就是在腹部,尽管我们现在进化出了更高级的大脑,但肠胃仍然承担了一部分功能。

              

GIF/pinterest

有的孩子一上学就会说肚子疼,可是医院检查也查不出毛病,父母就觉得孩子在装,其实这并不是装,是真的疼。

另外,还有哮喘,惊恐发作,喉部异物感,弱视,耳鸣等等,如果器质性检查没有查出具体原因,那么就需要找精神科医生了解一下这些症状背后的心理因素。

饮食的变化需注意

大家肯定都听过这句很有意思的话,“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烤肉解决不了的,如果不行的话,那么两顿。”

吃对于生命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果腹,吃下去的是物质上的食物,同时也是精神上的养分。

所以在当前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很多人都越来越热衷于吃一些高热量的食物,即便是刚刚吃饱仍然停不下来。

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源自于工作压力太大了,和家人吵架了,或者是刚刚分手失恋了,而吃就可以让他们得到心理上的滋养和慰藉。

而暴食症背后的心理动机,可能就是极度的爱的匮乏,需要报复性的饮食来填补,可是这种行为,又让患者对自己极其厌恶,所以他们常常又在吃完之后催吐。

这样反反复复的又吃又吐的纠结和痛苦背后,是心理上的嘶声力竭的挣扎。

GIF/pinterest

也因此,在精神科疾病中,致死率最高的不是抑郁症,而是厌食症。

抑郁的人,可能还会挣扎着想活,通过各种扭曲的表达想要别人看见拯救自己,而厌食症,不吃,真的会饿死。

治标,更应该治本

心理疾病的躯体化,提醒我们要读懂背后隐含的表达。

在我们还年幼的时候,尚未建立与发展出成熟的言语系统,我们最常用的方式就是身体的表达。

基于这一点,人们需要用到躯体化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渴望或情绪,就已经带有孩童式的色彩,仿佛用这种方式回到幼年。 

这也是躯体化在通常的心理咨询中,比一般直接的心理问题更为棘手的原因。

当我们的身体有各种症状出现时,在排除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不妨把注意力放到自身的心理诉求。 

躯体的病痛让我们难受、痛苦,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往往不得其所,

通过身体宣泄内心的不舒服也是一种选择,只是太过迂回。

图/pinterest

标与本之间,心与身互为表里。 

当察觉到身体出现问题时,最先关注的,就应该是我们的心理健康。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