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心理学效应,大多数人都逃不过

董明广医生 发布于2022-05-17 15:11 阅读量74

本文由董明广原创


说起「心理学效应」,你脑海中会浮现出哪些?
木桶效应?马太效应?登门槛效应?还是一时间想不出?而今天要说的「心理学效应」,并非那些耳熟能详……



三明治效应

指把批评的内容夹在两个表扬中,这样一来,既能留给受批评者足够的面子,又能使其更好更积极更愉快地接受批评。


第一层(表扬层):认同、赏识、肯定、关爱对方的优点或积极面。


第二层(批评层):建议、批评或不同观点。


第三层(表扬层):鼓励、希望、信任、支持和帮助。



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是犯罪学的一个理论,该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不管,那么便会诱使更多人效仿。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找来两辆相同的汽车,一辆完好无损地放在中产阶级市区中,另一辆则被卸下车牌,打开顶棚,放置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结果,那辆打开顶棚的汽车当晚就被人偷走了,而那辆完好无损的汽车在一周后仍停在原来的位置。


随后,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便提出了“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大楼中一扇破碎的窗户如若不去修护,那么在随后的日子里,这栋大楼中便可能出现更多被破坏的窗户。


图/pixabay



贝勃定律

指当一个人经历了强烈刺激后,即便再施予其它刺激,对他来说也显得微不足道。


在临近情人节时,一位意大利的心理学家对两对背景相同、年龄相同的恋人做了一个“送玫瑰花”的实验。他让其中一位男性每周都送女孩一束玫瑰花,而另一位男性则只在情人节当天才送女孩一束玫瑰花。


结果证实:每周都能收到玫瑰花的女孩,非但缺少惊喜感,她还会羡慕别的女孩收到的“蓝色妖姬”。而那个只有情人节才会收到玫瑰花的女孩,则激动不已。



鸟笼效应

如果家里有一只空鸟笼,那么一段时间后,人们通常会为这只鸟笼增添一只鸟,而不会因为没有鸟扔掉鸟笼。


换种说法也就是:当偶然得到一件物品后,人们便有很大几率增添更多与之相关,但自己却并不需要的物品。



巴纳姆效应

指人们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人格描述,并认为它特别适合自己,且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点。而现实生活中,最能体现这一效应的就是“星座解析”。


很多时候,那些所谓的星座解析其实只是个笼统说辞,但却总能被人们信以为真,并认为这就是自己。


图/pixabay



杜宁-克鲁格效应

指习惯高估自己的能力,无法认识自身不足及不足的程度,更不能认识到他人的真正能力。


如果能经过恰当训练提高能力水平,那么他们最终便能认知到,且能承认他们之前的无能程度。


曝光效应

指人们会更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且某种事物或人经常出现,便能够增加喜欢的程度。


换种简单的说法也就是:自身越熟悉的东西,自己也就会越喜欢,而像是那些之前并没有很喜欢的人,如果经常出现,也会增加好感。



蔡加尼克效应

相比对那些已经完成的事,人们会对一些没有完成的事印象更深。


简单来说就是:在人们接受一项工作时,内心便产生了一种“需要完成这份工作”的概念,从而也会对这件未完成的工作更上心一些。


当这份工作完成后,也就意味着压力解除,紧张感自然会消失,但若这份工作还处于完成中,那么紧张的状态也自然不会消失。



最后通牒效应

这是一种因“拖延”或“极度拖延”而产生的一种影响,但往往「最后通牒效应」所带来的效率又是最高的。


也就是说,一件事情如果敲定了完成的截止时间,那么人们便会下意识地拖到截止时间前再完成。



安慰剂效应

指病人虽获得了无效的治疗,但却仍让其相信治疗是有效的,从而使病患症状得以舒缓。


市场上最常见的“减肥药”、“保健药”也正是利用了这一效应。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