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日来,疫情此起彼伏,与疫情有关的负面消息层出不穷:
有人因外省支援的医护人员不熟悉情况,核酸推迟而群情激愤恶语相向
有人早上6点就爬起来抢菜,却在支付的一瞬间被通知没了,情绪崩溃
有女子给跑腿送菜小哥打赏200元,却被众多网络喷子攻击“打赏太少”而疑似跳楼自杀
……
疫情反复之下,即使自己不是确诊也不是密接,只是安全地呆在家里,好像就已经变得“不像自己”了......
两年多来,新冠疫情已深深影响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我们的心理状况和适应策略。
图/pixabay
我们看似已习惯了出门戴口罩,公共场所尽量和其他人保持一米距离,积极打疫苗,自觉做核酸——各种“被限制”和“不方便”,我们似乎都已经可以坦然接受了。
但很多不易觉察的压力,却也在我们的内心身处不断积累、蔓延、增长。
这种因为需求、压迫及生活忧虑而形成的长期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压力状态,心理学称之为“慢性应激”。
慢性应激不会一下子产生剧烈症状,却会给我们的身体和心理造成很多不良影响。
首先,在心理上会让人产生紧张焦虑、情绪急躁、敏感易怒、失眠,同时注意力降低、活力减退等问题。
其次,在生理上易导致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皮质醇这三种压力激素分泌增加,导致心率加快,免疫力降低,使高血压、肠胃失调、肥胖等疾病更容易找上门来。
图/pixabay
那么我们该如何认识“慢性应激”,减缓心理压力,保存充足的心理能量应对现实问题呢?
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01
学会与压力共存
当我们的大脑处于警觉、焦虑的状态时,也是消极想法最频繁产生的时候。
如果我们把注意力一直聚焦在各种不好的结果上,只会让我们更加焦虑,感觉事事不顺,整个人都是一种焦躁、失序的状态。
所以,我们要先学会正确看待和应对压力,不要一味排斥和逃避。
02
享受心流,每天做好一件事
每天做一件自己感兴趣,愿意投入专注和热情的事情,比如绘画、唱歌、做美食、拍视频等。
专注、投入又能乐在其中的过程,可以让你进入一种“心流”状态。
沉浸的体验感,能带来身体的愉悦,激发你的创造力并降低压力水平。
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拓展兴趣爱好,能让人获得更多的自我肯定及成就感。
03
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
在网络时代,即使我们足不出户,也能和外界建立沟通交流。
希望你在面对压力的时候,不要像个刺猬一样屏蔽、切断和外界的链接,一个人硬抗。
我们可以和朋友、家人视频聊天,跟着直播上健身课,通过弹幕和app与网友互动。
图/pixabay
必要时,还可以拨打心理援助热线,或前往医院向专业的精神科医师与心理咨询师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