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学曾进行过一份“大学生自杀危机”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存在自杀危机的学生,他们大概率都来自教师家庭,是其他样本的4倍之多!
大部分人也许都会感到意外——这怎么可能?老师的孩子,明明作业有人辅导,上课有人关照。
图/pixabay
但往深一层想,其实这些老师们的子女,真实感受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更糟糕、更压抑。
什么事都要被管,还不许顶嘴;别的孩子都有课余玩耍放松的时间,老师的孩子却从来没有“下课”一说;自己放假,爸妈也放假,时时刻刻都像活在老师的监视下......
在心理学上,我们会把这种情况解释为一个“高权威的父母”和一个“被压抑的孩子”,这也是为什么老师的孩子存在抑郁和自杀倾向的概率更高。
老师就是一个典型的高权威角色。
习惯了每天8小时以上的时间都在学校扮演权威者,就难免会把这种感觉带回家。
对待自己的孩子,缺乏应有的关心。
毕竟在学校上了一天高强度的班回家,身心俱疲了,孩子再来问学习上的问题,他们就很容易对孩子批评多,耐心少。
图/pinterest
职业是老师的父母,还可能对自家孩子期待过高。
外界人普遍都会认为,老师的孩子,那不可能学习差呀!
所以,会很多教师父母也会被这种思维困住,把自己的面子、成败和孩子的学习捆绑在一起,好像只有自己的孩子比别人都优秀,自己的价值感才能实现。
当孩子考得不错,他们会说“你在我教的好学生里根本算不了什么”,如果孩子没考好,就会被打击得更惨,“我是老师,你这个成绩让我以后怎么见人啊?”
在这种打击下,孩子的价值感、自信心也就越来越薄弱,变得敏感、自卑、脆弱。
这里不是说做教师的父母都是不好的,其实不止教师父母,还有很多中国父母,他们在亲子关系中都是“高权威角色”,自己永远是对的,孩子永远是错的。
图/pinterest
但孩子真正需要的,从来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者,而仅仅是“爸爸妈妈”,一个温暖的、可以依靠的对象。
因为在孩子一生当中,能给Ta学业指导的人可能有很多,但能让Ta感受无条件被爱的,只有父母。
在孩子面前,就卸下外界的防备和劳累,回到父母的角色,用真心去欣赏和爱Ta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