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可能和这3个习惯有关,尽早改掉有好处!

董明广医生 发布于2022-04-02 11:09 阅读量70

本文由董明广原创

抑郁症是能摧残和消磨人意志的一种疾病,它带来的两个后果,都非常严重


一是严重降低生活质量,患者生不如死;


二是患者有自杀的念头,甚至付出了行动。


有相关数据统计,我国抑郁症患者约有近9500万人,且逐年增长,呈现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

1

哪些人是抑郁症高发人群?


很多抑郁症患者是因为长期的抑郁情绪演化来的,这类人就属于“抑郁高发人群”,下面这5类高发人群,一定要注意预防抑郁症的发生。


有家族遗传史的人

如果家庭中有抑郁症病史,再加上工作、生活等重大压力的影响,负面情绪影响等,患抑郁症的概率要比其他人高。


长期处于负面情绪的人

例如生活压力巨大、人际关系不和、夫妻感情不和、职场竞争激烈等。


没有健康童年的人

例如儿童期与父母分居、小时候受过虐待或性侵、处于不融洽的家庭环境中等。


女性

由于女性一生中有几个重要时期:月经期、怀孕期、产后哺乳期、更年期,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角色变化等,都会出现情绪不稳定的情况。


老年人

人年老后,会患上各种疾病,面临丧偶等生离死别,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都会增加患抑郁症的概率。



2

抑郁症的典型症状

持续性出现需警惕


抑郁症有九大典型症状,只要有以下至少四项,而且持续两周还未能自我调节,且影响到日常生活,那么可能患上抑郁症,请找专业医生及时就诊。



1

兴趣丧失,没有愉快感


2

精力减退,常有无缘无故的疲乏感;


3

反应变慢,或者情绪容易激动、亢奋,也容易被激怒;


4

自我评价过低,时常自责或有内疚感,这是导致患者自杀的主要原因;


5

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对一些日常生活小事也难以做决断;


6

性欲减退;


7

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睡眠过多(80%抑郁症患者常有睡眠障碍);


8

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


9

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自杀、自伤的行为。

3

可能造成抑郁症的3个习惯


01

不良饮食成瘾


对于爱吃甜食的人来说,没有什么烦恼是一杯奶茶、一块蛋糕、一个冰淇淋……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再加一份。

甜食真的能缓解我们的不良情绪吗?


其实,这些甜食中含有的精制糖(米、面、白糖、冰糖、红糖、蜂蜜、麦芽糖浆、葡萄糖浆、玉米糖浆、果葡糖浆等),吃下去会快速升高我们的血糖,从而引起胰岛素分泌过量,容易导致和快乐有关的神经递质(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缺乏。

也就是说,吃甜食不会让我们更快乐。那为什么吃完甜食会很有满足感?

发表在《营养年报》(Annual Review of Nutrition)的研究指出,这些高热量的甜食在诱惑我们味蕾的同时,还会增强我们的渴望。让我们在不自觉中“强迫性地”食用它们,就像成瘾药物会干扰大脑的动机、寻求奖励机制(更快乐)的脑回路一样

如果我们经常吃甜食,大脑中的奖励信号强度和传递速度会被增强。如果我们过度食用这类超加工食品,就会让我们越吃越想吃(成瘾行为)。

前面提到的甜食,是超加工食品之一。同样能够让我们上瘾、对健康有害的食物还有:碳酸饮料、甜饮料、巧克力、糖果、速食汤、面包、薯片、饼干、比萨饼、风味酸奶、汉堡、方便面、香肠等。

02

刷社交媒体成瘾


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打破了传播和交际的界限。不仅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方便快捷,还给我们带来了各种喜怒哀乐。


一项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公开》( 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发现,社交媒体的使用可能与抑郁症症状评分升高有关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一共分析了5395位、18岁及以上的成年人数据。这些人刚开始没有患抑郁症(PHQ-9抑郁症筛查量表首次筛查得分为5分以下)。

参与者在使用某款照片分享应用、某大型社交媒体平台、某短视频App一段时间后(在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期间进行调查),研究者发现有482人(8.9%)在第二次筛查时得分增加(显示出轻微抑郁症)。

具体来说,使用这三款应用与自我报告的抑郁症风险分别增加53%、42%和39%相关;而且在刨除了其它社会因素后结论依然稳定。进一步分析显示,社交媒体的使用与抑郁症之间的关联与年龄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研究的数据也可能存在一些误差。比如社交媒体的使用内容未能统计,参加第二次调研的群体仅占总体的一部分等等。

社交媒体使用背后的心理动机、行为学和情感体验是相当复杂的,建议大家合理理性的使用社交媒体。

03

好吃懒动睡懒觉


边吃零食边看剧,玩到凌晨再美滋滋的睡个大懒觉,一切坏情绪都将烟消云散?



如果你长期采取不健康的不良饮食模式(高脂饮食、精制碳水化合物饮食和高盐饮食),不仅会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还会让你变胖。而线粒体功能障碍和肥胖,都和抑郁症的发生发展有关。

发表在《美国精神病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的研究指出,长期高糖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会导致腹部脂肪生长过多、出现胰岛素抵抗,这不仅会增加糖尿病等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还与抑郁症的发生发展有关

研究中明确指出,腹部脂肪每增加5厘米,就与抑郁症的发病率增加11%有关,空腹血糖水平每增加1mmol/L就与抑郁症的发病率风险增加37%有关

如今熬夜已成为人们的“常态”,尤其是心情不好的时候。

一项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JAMA Psychiatry)的研究指出,习惯性 “夜猫子”的人(平均睡眠时间是凌晨3点)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是习惯性早起人的两倍,无论他们睡了多长时间。但是,每提前一个小时睡觉,患重度抑郁症的风险就会降低23%。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通常在凌晨1点上床睡觉的人改在0点睡觉,并且睡眠时长相同,就可以减少23%的抑郁症风险,如果这个人在晚上11点上床睡觉,就能减少40%的抑郁症风险。



这可能是因为,早起的人可能会接触到更多阳光,从而产生一系列激素、情绪的影响,而紊乱的生物钟或昼夜节律则会令人沮丧。目前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昼夜节律紊乱可能是抑郁症的致病原因之一。


很多抑郁症患者在发病初期,反复辗转于神经内科、心内科、消化科等科室,不仅消耗了医疗资源,而且耽误了病情。


提醒广大朋友们,如果发现自己或身边人出现上面提到的症状,就要提高警惕,及时就医。千万不要把“心灵感冒”拖成“心灵癌症”,酿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