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11月份,教育部曾明确提出,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要给予重点关注。
14岁的小李就是在筛查中被发现有严重抑郁倾向的,最终被诊断为中度抑郁症。
而在这之前,无论是学校的老师还是父母对小李的异常表现都浑然不觉。
而且,检查结果出来后,小李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否认——
“这怎么可能?孩子从小快乐阳光,怎么上了初中就抑郁了呢?”
图/pixabay
因为不相信,父母带小李先后去了三家医院,做了很多心理评估,见每家医院的诊断都是如此,他们才不得不接受孩子生病的事实。
的确,对大部分人来说,心理疾病比生理疾病让人有更强烈的病耻感,因为他们担心别人把抑郁症跟“神经病”画等号。
但,逃避无济于事,只有面对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导致青少年抑郁的原因
孩子患上了抑郁症,其实是在向家庭、向社会发出求救信号。
他们在用症状表达,或许是这个家庭生病了,或许是家庭过去僵化的模式让孩子感到痛苦,或许是在学校遇到了麻烦和问题。
开头所提到的小李升入初中后学习较差,期末考试成绩倒数,没有取得自己预想的结果,严重打击了小李的自尊心。
导致小李不敢去结交朋友,还经常感受到被同学孤立、排挤。
学业上的压力、人际关系上的压力,让小李在新环境中无法快速适应,导致自己异常焦虑。
越焦虑,想得就越多,小李就越无法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结果学习成绩就更难以提高,于是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图/pixabay
也许有人会问:“同样是升入初中,为什么别的孩子没有出现上面的适应性问题呢?”
这其实与一个人的家庭关系也息息相关。
在医生与小李的沟通中发现,小李确诊后,父母经常因此而发生争吵,而且大多数时候都是当着孩子的面。
有时候为了战胜对方,他们还会控制孩子,争夺孩子的爱。也因此,孩子更多感受到的是情感上的忽视、不被支持。
当面临挫折性的环境时,孩子尚不具备应对困难的能力,也没有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就会更加贬低自己,更为退缩,也会有更多的自我攻击。
对于抑郁症,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5亿人患有抑郁症,而中国的泛抑郁人数超过9500万,青少年抑郁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也呈上升趋势。
而对于青少年进行早期干预,一般愈后状况还是很不错的。
很多时候,病耻感实际上是家长不愿意面对,也在无形中阻碍了孩子进一步寻求专业帮助。
因此打破对疾病的病耻感,对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及家属非常重要。
此外,当一个孩子带着抑郁症状寻求心理帮助时,实际是把整个家庭带到了心理治疗中。
图/pinterest
父母关系不好,整天争吵,孩子为了让自己能好受一些,要么隔离情感,对父母的争吵无动于衷,变得非常冷漠;
要么通过生病的方式让父母明白,他们糟糕的关系是造成自己痛苦的根源。
所以,家长们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解决自身的关系上,家庭氛围就会变得更为宽松和谐,孩子也会从中获得心灵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