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一波疫情席卷而来,各地零零散散的病例迅速传播,“阳性”“密接”“核酸”“大筛”“隔离”等字眼频繁的出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在应对疫情的同时情绪更容易出现波动。
每一次紧张、焦虑、恐惧的情绪波动都会影响我们正常的身心状态从而打乱我们的生活节奏,而疫情持续不断的爆发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而在这样特殊的情况下,不少人都产生了恐惧、害怕、焦虑和无助等情绪,甚至部分人们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患上了焦虑症。
为了缓解人们的焦虑情绪,今天就借此机会,一起来聊聊关于焦虑的几个误区。
出现焦虑的感觉就代表患上了焦虑症?
日常生活中有焦虑的感觉是人之常情,没有谁可以做到真正的无忧无虑。
我们首先要分辨自己的焦虑是否“过多”、“长期”、“不必要”;其次,我们也要留意这种焦虑情绪是否对自己的日常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如导致不能上班、上学等。
只有满足以上两条的焦虑才需要我们重视及处理。
焦虑就是精神病?
人们口中的精神病往往指的是精神分裂症。焦虑是是情绪障碍的一种。
焦虑主要是个人性格问题?
分焦虑的人在性格上可能真的比较内向,但这只是一种可能的成因。
除此之外还有更多先天或后天的因素,如长期处于沉重压力之下、个人的思维模式和生活习惯也有重要影响。因此,无需刻意扭转性格,“有的放矢”才是关键。
靠个人意志就可以克服焦虑症?
如果用坚强的意志去面对目前的情绪困扰,确实对缓解有积极作用,但单靠个人意志并不能克服焦虑。
意志越强的人反而越容易多发心理问题。因为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人有情绪问题一般是由于对个人潜意识的压抑,所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
所谓意志,则更多地依靠外部的规则来约束自我的需求,更容易压抑自身的情感需求。
只要服用精神科药物就可以治愈焦虑?
药物确实对焦虑有一定帮助,但焦虑的成因并非纯粹生理因素引起的,个人适应不良的思维模式和处理压力的错误方法也是关键所在。
焦虑是因为生活太紧张?
焦虑并非单纯是生活过度紧张的问题,焦虑情绪背后的负面思维方式和与之相关的负面行为才是关键。
况且减轻眼前生活压力,如散心游玩等方法,很多时候只能治标。
疫情一定是可以被控制的,接纳既是对当前现状的接受也是对未来乐观心态的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