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性精神障碍丨精神疾病也有传染性!

董明广医生 发布于2022-03-09 19:18 阅读量95

本文由董明广原创



因工作上遭受到巨大打击,35岁的小胖不幸患上了妄想性精神障碍,为了能更好地照顾小胖,弟弟决定搬去与他同住。


一段时间过去,小胖的病情还算稳定,但弟弟却开始出现了异样的症状。弟弟自述在某些时候,自己也会出现某种妄想症状,后经医生诊断,被告知患上了「感应性精神障碍」。


这样的诊断结果一出便引发了多数人的疑虑,“莫非精神疾病真的会传染?”为了排除困惑,接下来的内容就来聊一聊,「感应性精神障碍」究竟是怎样一种疾病。


简单来说,「感应性精神障碍」其实是一种以妄想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疾病。


也就是说,当两个人长时间待在一起,其中一方若患有精神障碍,另一方便可能受其影响,进而出现与精神疾病患者相似的症状表现。


但值得特别强调的是:感染源与被感染者之间,通常存在较为密切的血缘关系或亲密关系,如:母女、姐妹、夫妻等……


那些患上感应性精神障碍的人群,极易与共处的精神疾病患者产生情感或思想上的共鸣,且妄想内容极其相似。


图/pixabay


此外,这种被感染现象并非只能传染给一个人,而是任何一位与之长时间共处的人,都有可能被感染。说到这肯定不少人会着急知道,如果人一旦患上感应性精神障碍,又该采取怎样的治疗呢?


01

将被感染者与感染源分开


将两者分开,可以说是最有效且最直接的方法,两人一旦分开,被感染者将不再受到感染源的影响,因此会有效缓解他们的症状表现。


02

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若将感染源与被感染者分开后,被感染者的妄想症状在1-2周内仍未见好转,那么便可针对其妄想内容选择服用一些抗精神疾病药物。


但要特别注意:对于这些患有感应性精神障碍的人群来说,服用的药物剂量不宜过大,且治疗持续时间也不宜过长,在必要时还可结合心理疗法共同医治。


03

鼓励患者多参加社会活动


“密闭的生活环境、长时间与患精神障碍人群共处”是诱发感应性精神障碍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要想更快地使患者恢复健康,那么鼓励患者多参与一些社会活动就尤为重要。


当患者可以走出密闭环境,置身于其它环境和活动中时,患者的病症便能得到很大的改变。


图/pixabay


其实对于「感应性精神障碍」这一疾病来说,除了在患病后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外,日常的预防也十分重要。


内容前面已经说了,被感染者多数是与感染源有着血缘或亲密关系的人,因此,如果你身边也存在这样的情况,那就一定要做到提前干预,比如说……


04

培养身边人的独立思考能力


之所以会受精神疾病患者影响而患上「感应性精神障碍」,其中最大的因素就在于,被感染者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


因此在平日里,一定要提前对感染源身边人进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05

树立身边人看待事物的正确认知


看待一件事时,如果一个人无法拥有正确的认知或分辨事物对错的能力,那么这个人便极易受到身边人的影响,因此,他们需要拥有判别对错的能力,同样也需要拥有独立的思考方式。


说了这么多,但是人们在生活中也无需为此而刻意远离精神疾病患者,因为,那些能够被感染患上「感应性精神障碍」的人,多半是对感染源患者存在较强的崇拜感或过度的依恋。


这也就间接说明:为什么精神疾病医院的医生或护士,不会受患者影响而染上某种精神疾病。


「感应性精神障碍」这一疾病听起来确实会给人们带来一丝恐慌,但当认真了解过后,你是不是发现,它其实也并没那么可怕.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