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越大!肚子越大!——情绪和压力如何让你越来越胖

卢锐敏医生 发布于2025-01-31 13:15 阅读量2220

本文由卢锐敏原创

肥胖不是嘴巴的错,是压力和情绪让你胖

              ——情绪性进食了解一下

              引言:小姜的压力性肥胖 

    小姜是个典型的“996”职场人,各种考核,KPI……工作压力像海浪一样拍打着他,焦虑不已,经常加班熬夜,忙起来一天三顿外卖,还时不时来杯“黑糖珍珠奶茶”。有时候加班到凌晨两点,他会点个炒米粉犒劳一下自己,安慰自己“今天太辛苦了,吃点没关系”。这一吃,就彻底停不下来。 他己陷入了一个怪圈:压力越大,吃得越多,吃完又后悔,反而更焦虑,结果体重不断上涨!明明很想减肥,即使也尝试节食,体重也不见下降。


图片发自160App

      小姜的肥胖失败,真的只是意志力不够吗?明明知道要控制饮食,但压力一大就完全失控,自己体重在不知不觉中增长,肚子越来越大。

      为什么压力会让人发胖?为什么焦虑时更容易暴饮暴食?这一切,都是因为“情绪性进食”,在悄悄控制了体重,压力和情绪是很多肥胖的幕后黑手。

      今天,卢医生就来揭开“压力性肥胖”的科学真相,教你如何通过科学方法,摆脱“情绪性肥胖”的魔咒!


图片发自160App

一、什么是情绪性进食(Emotional Eating)?

    您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 工作压力大,忍不住点奶茶、炸鸡“安慰自己”

- 心情不好时,特别想吃甜的东西

- 明明不饿,但看到零食就停不下来

- 内心很想减肥,吃完后感到内疚,甚至更加焦虑

      如果您有这些表现,那您可能已经陷入了“情绪性进食(Emotional Eating)——情绪性进食是指因为情绪波动(如压力、焦虑、沮丧、无聊、开心等)而进食,而不是因为真正的生理饥饿。这种进食方式通常受到心理状态的驱动,而不是身体对能量的需求。情绪性进食的特点如下:

✅ 由情绪触发,而非生理饥饿

  - 生理性饥饿是身体真正需要食物时发出的信号,通常出现于规律的间隔,比如上次吃饭后 3~5 小时。 

  - 情绪性进食可能发生在刚吃饱不久,或者没有任何真正饥饿感时。 


图片发自160App

✅ 偏好高热量、高糖、高脂食物: 

  - 研究发现,情绪性进食的人更容易选择甜食(如蛋糕、巧克力)、油炸食品(如炸鸡、薯条)或碳水化合物(如面包、披萨),因为这些食物能短暂提升愉悦感。 


图片发自160App

✅ 进食速度快,不易察觉: 

  - **情绪性进食通常是不自觉的**,比如看剧时无意识地吃零食,或者心情不好时疯狂吃甜点。 

✅ 吃完后容易后悔或有负罪感: 

  - 由于情绪性进食并非真正的饥饿驱动,吃完后往往不会感到满足,反而可能有**后悔、负罪感,甚至更焦虑**的情绪。 

✅ 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 情绪→进食→短暂愉悦→后悔/内疚→继续用食物安慰→陷入循环。 

如何区分“情绪性进食”和“生理性饥饿”?卢医生总结如下:


图片发自160App

二、情绪、压力如何影响肥胖?

压力大,真的会让你变胖吗?答案是肯定的!研究发现:长期处于压力状态的人,患肥胖症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50%以上。这背后主要涉及皮质醇(Cortisol)、胰岛素(Insulin)和多巴胺(Dopamine)三大生理机制。

(1)压力导致“皮质醇”飙升,让你囤积脂肪

- 皮质醇是压力激素,当我们处于焦虑、紧张、情绪低落的状态时,皮质醇水平会上升,触发饥饿感,让我们渴望含糖高热量食物(如甜食、油炸食品),导致情绪性进食的频率增加,引起肥胖。 

- 长期高皮质醇水平会促进脂肪储存,尤其是腹部脂肪。

- 为什么压力胖的人主要胖肚子?皮质醇会刺激脂肪在腹部堆积,导致“中广型”肥胖,也就是常说的“压力肚”。


图片发自160App

(2)胰岛素抵抗:让你越吃越饿

- 长期压力会影响胰岛素的作用,使身体变得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波动剧烈,使人总是感到饥饿,吃得更多,最终进入肥胖循环。

-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一熬夜就想吃夜宵,甚至感觉“吃不饱”。


图片发自160App

(3)多巴胺奖励系统:让你吃东西来“自我安慰”

- 压力和负面情绪会影响大脑的多巴胺系统,让人倾向于通过“进食”来获得短暂的快乐,尤其是甜食和高脂肪高热量食物,更能刺激多巴胺分泌,带来短暂的情绪缓解。 

- 这就是“情绪性进食引起肥胖的机制:大脑习惯了“食物=快乐”的奖赏机制,依赖食物作为情绪调节工具,导致情绪性进食的形成和加强。


图片发自160App

(4)睡眠不足影响饥饿素

研究表明:睡眠不足(少于6小时)会增加饥饿素(Ghrelin)水平,降低瘦素(Leptin)水平,导致食欲增加,特别是对高糖、高脂食物的渴望。 

-熬夜+压力=情绪性进食的高发组合!


图片发自160App

3. 如何科学控制情绪性进食,管理体重?

要解决情绪性肥胖,不仅要控制饮食(管住嘴),更重要的是学会管理压力和情绪,以下是卢医生为大家总结的一些实用方法。

✅ 1. 识别情绪,寻找替代方式

- 在想吃东西之前,问自己:我是饿了吗?还是只是无聊、焦虑、难过?

- 用其他方式缓解情绪: 

- 压力大时:散步、深呼吸、瑜伽、听音乐 

- 焦虑时:写日记、聊天、冥想、催眠音乐

- 无聊时:培养新爱好,如画画、阅读、健身、社交


图片发自160App

✅ 2. 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

- 按时吃饭,避免长时间不吃东西,否则可能因血糖波动而导致情绪性进食。 

- 选择高蛋白、高纤维、健康脂肪食物(如蛋类、坚果、蔬菜、牛油果),增加饱腹感,减少对垃圾食品的渴望。 

- 远离高糖、高脂零食,家里不要囤积薯片、饼干、巧克力等易诱发情绪性进食的食品。 

✅ 3. 练习“正念饮食”(Mindful Eating)

- 吃东西时,不要一边看手机/电视,一边进食,专注于食物的味道、质地、香气,让自己真正享受进食过程。 

- 放慢吃饭速度,让大脑有足够时间感知饱腹感,减少过量摄入。


图片发自160App

✅ 4. 规律作息,降低压力

- 每天保证7~9小时优质睡眠,避免因睡眠不足导致饥饿素上升、食欲增强。 

- 适当运动(如散步、瑜伽、力量训练),有助于缓解压力,减少情绪性进食。


图片发自160App

 ✅ 5. 设立健康的“情绪管理机制”

- 建立非食物奖励系统:如果你完成了一项工作任务,可以奖励自己一本喜欢的书,而不是一块蛋糕。 

- 识别“假饥饿”:“如果想吃零食,先喝一杯300ml水或等待20分钟”,看看是否仍然想吃。


图片发自160App

✅6.运动调节情绪

- 运动是最好的“抗压良药”,它可以降低皮质醇,提高多巴胺水平,让你在不靠食物,获得愉悦感。

- 推荐每天快走30分钟或进行力量训练,可以有效控制情绪性肥胖。


图片发自160App

                          卢医生总结

      情绪性进食是因情绪而触发的,而不是因为真正的生理饥饿。它与压力、习惯、大脑的奖励机制密切相关,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导致体重上升、血糖波动、情绪波动等问题。 通过识别情绪、规律饮食、正念进食、改善睡眠、增加运动,可以有效减少情绪性进食,让饮食更加健康,体重管理更加科学!

声明:本文用于公益科普,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卢医生,作者将第一时间删除。

———————————————————————                                   作者简介


图片发自160App

卢锐敏

医学硕士,公立三甲医院

中西医结合执业专业医师

专注消化病和营养代谢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养护

参考出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