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160挂号网上一个病人给卢医生发来咨询:“卢医生,最近大便突然带了好多血,滴到了马桶里,纸上全是红的。这是不是得了癌症?”这一问让我想起了不少类似的患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便血后慌了神,却不知道该挂哪个科,有的跑去外科,有的挂了消化科,甚至有人挂了妇科。
今天,卢医生就和大家聊聊便血都有哪些常见的原因?如何根据症状找到正确的科室就诊。
一、便血是什么?——先从“颜色”说起
便血是一个重要的症状,它可能来自消化道的任何部位。血液的颜色是一个关键提示。
特点:多见于离肛门近的病变如直肠、乙状结肠,血液与大便不混合。
常见原因:痔疮、肛裂或直肠息肉。
比喻:想象一下,鲜红的血像新开的水龙头,流得快,时间短。
2.暗红色或果酱样
特点:常伴大便形态改变,出血量较多,血液与大便混合。
常见原因:肠道炎症、结肠息肉或结直肠癌。
特点:大便发黑、黏稠,通常有消化道出血的异味。
常见原因: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或胃癌。
痔疮是最常见的便血原因,它就像一根肿胀的“水球”,压力大时容易破裂出血,通常是鲜红色,排便后滴血。
便后鲜血伴剧烈撕裂样疼痛,常常因便秘时,肛管撑裂而出血。
血便伴脓液,可能有肛周红肿疼痛
肛周菜花状肿物,伴肛周出血、分泌物,可能有肛门疼痛。
上消化道出血常表现为黑便,但少数情况下(如出血量很大)也可能混杂红色血迹,需结合其他症状判断。
大便中带暗红色血液,伴腹痛或排便习惯改变。中老年人便血需警惕,尤其伴有排便习惯改变或体重下降时。
像肠壁上的“小蘑菇”,有些可能在排便时被磨破。
表现为粘液脓血便,腹泻,可伴有发热、腹痛等便血、腹泻、发热,病程较长。
无痛性便血:多为突然出现的大量鲜红色或暗红色便血,通常不伴腹痛。可自行止血,又反复出血。
血便伴腹泻、脓液,可能有发热、腹痛
儿童便血,表现为“果酱样便”,伴有哭闹不安、腹痛
不同病因决定挂哪个科,以下是“便血挂科指南”:
典型症状:便后鲜血,伴肛门疼痛或无痛
疑似疾病:痔疮、肛裂、肛瘘、肛周脓肿、肛门性传播疾病
经验分享:我的患者中,有约80%的便血患者首选肛肠外科,大部分问题能在此解决。
典型症状:大便带血、粘液,暗红色或混血大便,伴腹痛或腹泻
疑似疾病:炎症性肠病、结直肠息肉、结直肠癌、肠道憩室病
案例:上月一位50岁女士,长期便血但无疼痛,自行判断是痔疮。检查后发现是早期直肠癌,庆幸及时手术。
典型症状:鲜红或暗红色便血,常伴有腹泻、腹痛、发热等全身症状。
疑似疾病:急性或慢性肠道感染性疾病。如细菌、病毒性、寄生虫、肠结核肠炎。
如果发现月经期异常便血或血液病导致凝血异常,需转诊相关科室。小儿便血挂小儿外科。
卢医生为大家总结了“三步判断法”
第一步:判断颜色:鲜红多见于痔疮和肛裂;暗红或柏油样黑色则要警惕消化道问题,如肿瘤和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第二部:判断量和频率:偶尔少量鲜血问题不大,但频繁或大量出血提示病情严重性,需立即就医。
第三步:伴随症状:如果便血同时伴有腹痛、贫血、体重下降等,需尽快检查。
在我的临床经验中,
有的患者因为挂错科,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有得患者因为“自以为是痔疮”,拖延了就诊时间,导致病情加重。
有的病人是痔疮出血,又以为是得了肠癌,过分焦虑和担忧。
1.出现便血,先自检信号(颜色、量、伴随症状);
2.对照“挂科指南”,选择合适科室;不确定病因时,优先挂肛肠外科或消化内科。
声明:本文用于公益科普,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卢医生,作者将第一时间删除。
——————————————————————— 卢医生简介
医学硕士,公立三甲医院
中西医结合执业专业医师
擅长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类重度痔、复杂性肛瘘、肛裂、肛周脓肿、肛周瘙痒症、功能性便秘、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直肠脱垂、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胃肠病等。
业务开展:开展肛肠外科各类微创手术如套扎术、痔环切术、硬化注射术、超声刀无血化痔精准解剖切除术,保护括约肌肛瘘手术、肛瘘经肛括约肌间切开术(TROPIS)、直肠肿瘤经肛切除手术等。截止目前已独立主刀完成各类肛肠外科微创手术超3000+例,无一例医疗质量缺陷和纠纷。对肛肠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了积累丰富经验,能熟练处理各类术后并发症,尤其在术后疼痛管理、排便管理、创面整复愈合、肛门功能恢复等积累丰富经验。
优势技术:倡导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医患共商的临床决策模式,为患者提供成熟、规范、安全、合理的肛肠外科诊疗技术。
1.各类肛肠外科微创手术。
2.多学科结合、多模式联合、多节点覆盖、超前镇痛的术后疼痛规范管理,使绝大多数病人术后处于无痛-微痛状态,轻松手术,轻松康复;
3.中医优势特色技术围手术期全程管理,如中药热奄包促进胃肠康复,改善术后排便;中医穴位埋线辅助长效持久镇痛;中药内调补气血、增免疫、促愈合,预防手术并发症,加快康复;
4.围手术期肠道微生态管理,改善排便,促进快速康复;
5.术后中药止痛、抗感染、促愈合,降低抗生素使用率,避免使用抗生素;
6.中西医结合胃肠功能性疾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