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李今年35岁,已经被便秘折磨整整5年,苦不堪言,每次上厕所都像一场“战斗”,有时候甚至一周都没“动静”。他尝试过各种偏方,甚至喝了一整瓶蜂蜜水,但都无济于事。更让他迷茫的是,看医生时被建议做了很多检查,可他并不明白这些检查的意义,“只是便秘,为什么要检查这么多?”带着疑惑,小李找到了卢医生。
便秘,不仅仅是排便次数减少,时间延长,还可能表现为排便费力、大便干结,甚至总觉得“排不干净”。根据《罗马IV诊断标准》,慢性便秘主要分为三大类型:慢传输型、出口梗阻型和混合型。而每种类型的便秘,检查方法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接下来,卢医生就给大家详细讲解这三种便秘及其对应的检查方法。
什么是慢传输型便秘?——顾名思义,就是肠道的蠕动变慢了,就像“快递配送系统”出了问题,大便在肠道中“堆积”,导致排便困难,但排便时并不觉得费力。
肠道神经功能障碍
饮食纤维不足
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内分泌问题
方法:口服含有不透X线标记物的胶囊,通过X光观察标记物的排出情况。
作用:主要用于鉴别慢传输型便秘,即肠道蠕动功能减慢的情况,判断肠道蠕动是否减慢,确定是否为慢传输型便秘。如果标记物在胃结肠段滞留时间延长(通常超过5天),提示慢传输性便秘。
具体方法有:
患者口服含不透射线标记物的胶囊,通常在服用后第3天或第5天拍摄腹部X线片,通过观察标记物在肠道中的分布来评估肠道蠕动情况。
这是一种较新的技术,吞服含微型传感器的胶囊,胶囊通过胃肠道时记录pH值、压力和温度的变化,从而分析胃肠道的动力学情况,能够精准记录肠道的传输时间。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Hypothyroidism)可能导致肠道蠕动减慢,从而引起慢传输型便秘。如果便秘伴有乏力、怕冷等症状,建议检查甲状腺功能,以排除内分泌因素。
方法:通过血液检测T3、T4及TSH水平。若TSH升高、T3和T4降低,则提示甲减的可能性。
作用:排除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肠道蠕动减慢。
排除器质性病变,如结肠癌或炎性肠病等,可能引起排便困难的情况。
对于中老年人,伴随便血、体重下降或其他“危险信号”的便秘患者尤为重要。
科普提示:肠道的“慢车”并非不可逆,通过调整饮食、生活习惯,配合药物治疗,往往能改善症状。
出口梗阻型便秘,就像高速公路出口(直肠肛门)“管道口”堵车了。患者尽管有便意,但怎么用力都排不出来。表现为排便费力、排便不尽感、需要手辅助排便。
直肠前突
肛门失弛缓症
骨盆底肌肉功能障碍
方法:在肛管中放置带有传感器的气囊或导管,测量直肠和肛门括约肌在静息、收缩及排便时的压力变化,同时观察直肠-肛门反射功能。
作用:用于评估肛门和直肠的协调性,排除肛门失弛缓症。
如果存在直肠收缩与肛门括约肌放松障碍(即肛门失弛缓症),则可能是出口梗阻型便秘的病因之一。
方法:在直肠内注入造影剂,模拟排便过程并拍摄X线或MRI图像。
主要作用:用于诊断出口梗阻型便秘,能发现直肠前突、直肠黏膜脱垂、肛门失弛缓、直肠内套叠、盆底肌肉功能障碍等。
患者通过直肠灌注造影剂,然后在排便时进行X线成像或MRI检查,记录排便过程中的直肠、肛管及盆底的动态变化。
患者排便过程中进行MRI成像,显示盆底解剖结构及直肠功能。
方法:通过表面电极记录盆底肌肉的电活动,评估其功能状态。
作用:评估盆底肌肉功能障碍,排除盆底失调综合征。
慢性便秘患者诊断过程中的一项基本且重要的体格检查。用于筛查慢性便秘的潜在原因、分型以及决定进一步检查和治疗策略。
方法:医生用手指触诊直肠。
作用:属于基础检查,评估
1.直肠腔内容物:直肠内部结构、直肠脱垂、直肠肿瘤、粪便嵌塞、直肠肿块、直肠狭窄。
2.肛门直肠功能:包括肛门括约肌张力、直肠收缩能力。如果括约肌功能异常,需进一步行肛门直肠压力测定明确诊断。
3.盆底功能:排除盆底肌功能障碍、肛门失弛缓症(Anismus)等。
4.器质性病变:直肠内是否有异常(如肿瘤、狭窄)。
5.排便时的肌肉协调:通过模拟排便动作,评估直肠和肛门括约肌的协调性。 排便时直肠未能正常扩张,肛门括约肌未能放松,提示肛门失弛缓症或盆底失调综合征。如果功能异常,需进一步行肛门直肠压力测定和盆底肌电图检查。
方法:患者仰卧位或站立位(便于模拟盆底受力时的解剖学变化),医生双手戴手套,润滑后进行检查。将手指置入患者的阴道内,轻轻触诊阴道后壁。让患者进行Valsalva动作(即用力屏气,模拟排便动作)。观察并感知阴道后壁是否有异常膨出,并记录膨出的大小、柔软程度及是否伴有压痛。
作用:1.筛查直肠前突(Rectocele)及其他盆底结构功能异常等出口梗阻型便秘。2.排查其他盆底异常(如阴道壁脱垂、膀胱膨出、子宫下垂等),因为这些问题可能与直肠前突同时存在,影响综合治疗方案的制定。
适应症:
1.排便时需要按压阴道后壁协助排便的患者。如果阴道后壁的膨出物体积较大且柔软,且患者报告需要用手压迫阴道来辅助排便,提示该直肠前突可能是便秘的主要原因。
2.有明确排便困难、不尽感,并伴有下腹坠胀或阴道异物感。
3.怀疑存在盆底结构松弛或脱垂(如直肠前突、阴道后壁膨出等)的患者。
如果既有“肠道堵车”,又有“出口堵车”,那可能是混合型便秘。这种类型的便秘常常合并心理压力,病情复杂,治疗时需要多方面综合治疗。
需要综合上述所有检查,同时关注心理状态,如焦虑、抑郁的筛查。研究表明,心理压力会加重便秘症状,因此心理干预也可能成为治疗的一部分。
面对慢性便秘,很多人会担心:“为什么医生让我做这么多检查?这些检查真的有必要吗?”
其实,便秘的检查并非“多此一举”,便秘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各种复杂的病因,通过检查,才能明确便秘类型及病因,实现精准治疗,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通过检查分型,我们可以明确以下几点:
是功能性问题,还是器质性病变?是肠道动力不足,还是盆底功能障碍?
不同分型的便秘,治疗方案千差万别。例如慢传输型可能需要调整饮食,而出口梗阻型可能需要手术干预。
科学检查有助于预估治疗效果,避免盲目用药或不必要的治疗
1.慢传输型: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结合促动力药物(如莫沙必利)。
2.出口梗阻型:通过生物反馈训练或手术矫正直肠前突。
3.混合型:结合药物、行为治疗和心理疏导。
便秘并不是“小毛病”,而是一种可能影响全身健康的症状。通过科学检查,明确便秘分型,我们才能真正告别便秘的困扰。
如果你有便秘相关的问题,或者对检查感到迷茫,可以随时留言告诉我。我是卢医生,在便秘诊治方面拥有丰富经验,可以为您答疑解惑。
便秘虽小,但不可小视。如果你长期受便秘困扰,不妨去医院做一次详细检查。作为一名在肠道疾病诊治方面有多年经验的医生,我见过很多便秘患者通过精准分型和科学治疗摆脱困扰。便秘的路不好走,但只要科学面对,一定能找到解决之道。
声明:本文用于公益科普,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卢医生,作者医生将第一时间删除。
——————————————————————— 卢医生简介
卢锐敏,医学硕士,公立三甲医院
中西医结合执业专业主治医师
业务开展:开展肛肠外科各类微创手术如套扎术、痔环切术、硬化注射术、超声刀无血化痔精准解剖切除术,保护括约肌肛瘘手术、肛瘘经肛括约肌间切开术(TROPIS)、直肠肿瘤经肛切除手术等。截止目前已独立主刀完成各类肛肠外科微创手术超3000+例,无一例医疗质量缺陷和纠纷。对肛肠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了积累丰富经验,能熟练处理各类术后并发症,尤其在术后疼痛管理、排便管理、创面整复愈合、肛门功能恢复等积累丰富经验。
优势技术:倡导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医患共商的临床决策模式,为患者提供成熟、规范、安全、合理的肛肠外科诊疗技术。
1.各类肛肠外科微创手术。
2.多学科结合、多模式联合、多节点覆盖、超前镇痛的术后疼痛规范管理,使绝大多数病人术后处于无痛-微痛状态,轻松手术,轻松康复;
3.中医优势特色技术围手术期全程管理,如中药热奄包促进胃肠康复,改善术后排便;中医穴位埋线辅助长效持久镇痛;中药内调补气血、增免疫、促愈合,预防手术并发症,加快康复;
4.围手术期肠道微生态管理,改善排便,促进快速康复;
5.术后中药止痛、抗感染、促愈合,降低抗生素使用率,避免使用抗生素;
6.中西医结合胃肠功能性疾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