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便秘,真是个磨人的小妖精!”
小王是个平时注重健康的人,但最近总觉得肚子不对劲。每次坐在马桶上,他都觉得像在“拔河”,费了好大劲也只有点“成果”,有时甚至还伴有肚子胀痛。为了找出原因,他翻了不少资料,才发现“便秘”原来有这么多种类型!抱着疑惑,小王找到了我——卢医生,在详细了解病情后,卢医生给小王确诊他属于“慢传输型便秘”。其实,像小王这样被便秘困扰的人并不少,而很多人因为不了解便秘的分类和病因,常常耽误了治疗。那么,今天卢医生跟您聊聊便秘到底有哪些类型,你又属于哪一类?
症状突然出现,持续时间较短(通常数天至数周)。
常与饮食改变、旅行、压力、情绪、药物使用或急性疾病(如肠梗阻)有关。
一旦缓解诱因,便秘可能自行消失。
如果便秘症状持续或伴有警示性体征(如便血、体重快速下降等),可能提示严重的潜在疾病,需要及时就医排查。
多与生活习惯、肠道功能紊乱或其他慢性疾病相关
便秘持续超过3个月,且伴随以下症状中的两项或以上则为男性便秘。
排便费力(占25%以上排便次数);
粪便干硬或颗粒状;
排便不尽感;
排便频率减少(每周少于3次);
需要用手辅助排便(如压迫会阴或开塞露等辅助排空)。
这是国际通用的慢性便秘罗马IV诊断标准。
全球范围内,慢性便秘的患病率为16%-27%,女性更容易中招;而急性便秘的发生率尚无明确统计,但多见于某些特定诱因下发生。
如果每周排便次数少于3次,或者排便时感到费劲甚至疼痛,可能需要留意自己的肠道健康了!如果突然出现便秘,尤其是伴随腹痛或便血,特别是中老年人,应警惕急性便秘背后的潜在问题如肠癌、肠梗阻等,尽早就医排查。
原因不明,和肠道功能紊乱、生活方式有关。又分为以下三型:
简单理解,就是肠道“懒了”,这种类型的便秘好比“公交车太慢了”,肠道的蠕动减慢,粪便在结肠中移动缓慢,导致粪便长时间停留在肠道中,水分被过度吸收,形成硬便。
典型症状:排便时间间隔长,排便次数少、粪便干硬、胀气明显。
诊断方法:通过肠道运输实验(如口服标志物检测)来确定肠道蠕动速度。
应对策略:原因可能与肠道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或饮食纤维不足有关。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养成规律排便习惯。
2.出口梗阻型便秘(ODS)
出口梗阻型便秘,就像“车堵在高速公路路口”,粪便到了出口(直肠肛门)却出不去。原因是和排便相关的肌肉(直肠和盆底肌)功能异常。
典型症状:排便费力、排便时间长、排便不尽感,有时需要用手辅助。
诊断方法:可通过盆底肌电图和排粪造影检查确诊。
应对策略:针对性盆底康复训练或生物反馈治疗,或手术治疗。
既有慢传输问题,又伴随出口梗阻。
因某些药物(如阿片止痛药类、抗抑郁药)或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引发的便秘。
应对策略:先明确基础病因,再配合药物调整。
器质性便秘
由解剖结构异常导致,如肠梗阻、肿瘤、肠扭转、直肠脱垂。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
功能性便秘
不伴随明显器质性病变,多与生活习惯和肠道功能紊乱有关。
系统性疾病相关便秘
常见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帕金森病等患者。
药物相关便秘
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抗胆碱能药物、钙通道拮抗剂等容易引发便秘。
儿童便秘:常因饮食不当、排便习惯不良或心理压力引起。
孕期便秘:与激素变化和肠道蠕动减弱有关。
老年性便秘:老年人群因肠道功能退化、活动量减少和多病共存而更常见。
不同年龄阶段的便秘流行病学不一样,治疗也不一样。
每天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如燕麦、蔬菜和水果。
多喝水,保持每日饮水量1500-2000毫升。
每天快步走30分钟,有助于肠道蠕动。
根据便秘类型选择药物,例如乳果糖、聚乙二醇等。
切勿长期依赖刺激性泻药。
每天固定时间如厕,即使没有便意也要尝试。
如果便秘伴有以下情况,务必及时就医:
便血或黑便;
突然出现的便秘,尤其是50岁以上患者;
明显体重下降或贫血。
便秘虽是常见问题,但它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原因。通过分类和分型,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身情况,还能指导针对性的治疗。如果你有长期便秘的困扰,可以随时咨询卢医生,和你一起解决“堵”的难题,让你的肠道重回轻松!————————————————————— 卢生简介
卢锐敏,医学硕士,公立三甲医院
中西医结合执业专业主治医师
业务开展:开展肛肠外科各类微创手术如套扎术、痔环切术、硬化注射术、超声刀无血化痔精准解剖切除术,保护括约肌肛瘘手术、肛瘘经肛括约肌间切开术(TROPIS)、直肠肿瘤经肛切除手术等。截止目前已独立主刀完成各类肛肠外科微创手术超3000+例,无一例医疗质量缺陷和纠纷。对肛肠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了积累丰富经验,能熟练处理各类术后并发症,尤其在术后疼痛管理、排便管理、创面整复愈合、肛门功能恢复等积累丰富经验。
优势技术:倡导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医患共商的临床决策模式,为患者提供成熟、规范、安全、合理的肛肠外科诊疗技术。
1.各类肛肠外科微创手术。
2.多学科结合、多模式联合、多节点覆盖、超前镇痛的术后疼痛规范管理,使绝大多数病人术后处于无痛-微痛状态,轻松手术,轻松康复;
3.中医优势特色技术围手术期全程管理,如中药热奄包促进胃肠康复,改善术后排便;中医穴位埋线辅助长效持久镇痛;中药内调补气血、增免疫、促愈合,预防手术并发症,加快康复;
4.围手术期肠道微生态管理,改善排便,促进快速康复;
5.术后中药止痛、抗感染、促愈合,降低抗生素使用率,避免使用抗生素;6.中西医结合胃肠功能性疾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