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防治痛风:从“治已病”到“治未病”的整体智慧

陈捷聪医生 发布于2025-09-10 22:53 阅读量367

本文由陈捷聪原创


图片发自160App



痛风作为一种代谢性疾病,以关节红肿热痛、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为主要特征,在中医范畴中多归属“痹证”“历节风”“白虎历节”等范畴。中医防治痛风并非单纯针对症状缓解,而是立足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从病因溯源、分期施治到日常调护,形成了“预防-治疗-康复”的完整体系。

一、中医视角下痛风的核心病因

中医认为痛风的发生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核心病机可概括为“湿、热、痰、瘀”阻滞经络,具体病因包括:

饮食不节:长期嗜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醇酒发物,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生,蕴结于关节经络,发为肿痛。

情志失调:长期郁怒、焦虑等不良情绪,致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火热灼伤津液,炼液为痰,痰瘀互结阻滞关节。

劳逸失度:过度劳累耗伤正气,或久坐久卧气血运行不畅,均会导致湿浊痰瘀停滞,成为痛风发作的诱因。

禀赋不足:先天脾胃虚弱、肝肾亏虚者,运化及排泄功能失常,更易导致湿浊内停,为痛风发病埋下隐患。

二、中医分期施治:辨证应对不同阶段

中医治疗痛风强调“分期论治”,根据疾病发作期、缓解期的不同表现,采用差异化方案:

(一)急性发作期: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此阶段以关节剧烈红肿热痛为主要表现,多属“湿热痹阻证”,治疗以快速缓解症状、清除湿热为核心。

常用治法:清热利湿、宣痹通络。

代表方药:白虎加桂枝汤合四妙散加减(生石膏、知母、桂枝、黄柏、苍术、薏苡仁、牛膝等),可根据疼痛部位调整引经药,如膝关节痛加独活,踝关节痛加木瓜。

外治辅助:采用金黄散、青黛散等清热解毒类中药外敷,或用中药(如黄柏、苦参、金银花)煎汤外洗,缓解局部红肿热痛。

(二)缓解期:健脾益肾,化痰祛瘀

急性症状缓解后,患者关节疼痛减轻,但湿浊痰瘀仍存,且多伴随正气亏虚,治疗以“扶正祛邪”为主,预防复发。

常见证型与治法:

脾虚湿盛证:表现为肢体困重、食欲不振、大便溏薄,治以健脾利湿,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肝肾亏虚证:表现为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关节僵硬,治以补益肝肾、活血通络,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

痰瘀互结证:表现为关节畸形、皮下结节(痛风石),治以化痰祛瘀、软坚散结,方用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加减。

三、中医“治未病”:预防痛风发作的关键

中医强调“上工治未病”,通过日常调护从源头减少痛风发作,核心在于“调饮食、畅情志、适劳逸、慎起居”:

饮食调护:严格控制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摄入,避免饮酒(尤其啤酒);多食健脾利湿的食物,如薏苡仁、赤小豆、冬瓜、山药等;少食辛辣、生冷之品,防止损伤脾胃。

情志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焦虑、愤怒,可通过散步、冥想、听音乐等方式疏解情绪,防止肝气郁结化火。

适度运动:选择低强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体内尿酸波动;运动后及时补水,促进尿酸排泄。

起居养护:注意关节保暖,避免受寒受潮(中医认为“寒邪凝滞”“湿邪重浊”,易加重经络阻滞);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防止肝肾功能受损影响尿酸代谢。

四、中医防治的优势与注意事项

中医防治痛风的核心优势在于“整体调理”,不仅缓解症状,更能改善机体代谢功能、增强体质,从根本上减少复发。但需注意:

1. 辨证准确是前提:痛风证型复杂,需由专业中医师根据舌苔、脉象及症状综合判断,不可自行套用方药。

2. 中西医结合更高效:急性发作期若疼痛剧烈,可在中医治疗基础上,遵医嘱短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快速止痛;合并高尿酸血症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控制尿酸水平。

3. 长期坚持是关键:痛风易反复发作,缓解期的健脾益肾、饮食调护等措施需长期坚持,才能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效果。

中医对痛风的防治,始终围绕“人”的整体状态,既关注急性期的“急则治标”,也重视缓解期的“缓则治本”,更强调日常的“未病先防”。通过辨证施治与生活方式调整相结合,可有效减少痛风发作频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体现了传统医学“标本兼治”的智慧。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