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前,子女都回来了,由于见到儿女,很多空巢老人都会处于亢奋状态,生物钟也容易被打乱。而假期结束,儿女们都离开后,老人的情绪难免会大起大落。从热闹到冷清,老人一时适应不了,心情低落、内心孤寂、莫名烦躁、抑郁等成为不少“留守老人”在春节后共有的情绪状态和心理感受。
(图源:摄图网)
重庆九五医院陈廷淑主任提醒:对于老人来讲,幸福安康的晚年除了物质方面,在精神方面的关爱也相当重要。
步入老年后,随着生理机制的衰退、生活环境的变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日常生活中,老年人会出现以下常见的五种心理问题:
01
产生孤独感以及失落感
退休之后,老人与外界交流机会普遍减少。有些老人丧偶后,孤身一人郁郁寡欢;有些老人和子女分隔两地,成为空巢老人;有些老人年老体弱或罹患疾病行动不方便,这些问题让他们感到生活失去乐趣,对未来丧失信心,甚至对生活前景感到悲观等,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孤独空虚、失落的感受。
02
产生恐惧感和忧虑感
步入老年,疾病和死亡是不可逃避的话题。即使知道不可避免,许多老年人还是会对此产生持续的恐惧感、忧虑感。这种负面的感受一方面来源于对于疾病本身和死亡的惧怕,一方面来源于担心会增加儿女的经济或心理负担,害怕给子女添麻烦。
(图源:摄图网)
03
产生自卑感和无价值感
工作时,很多人曾畅想着老年退休后的清闲生活。然而真正退休之后,许多老年人无法适应退休后的清闲状态。他们认为自己成为家庭和社会的累赘,不再受人尊敬和重视,失去存在的价值,体验不到生活的意义,内心充满自卑感。
04
出现怀旧心理和抑郁情绪
老年人退休后,生活缺少了往日的多资多彩,容易沉湎于对往事的回忆,继而产生“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叹,日久便容易陷入抑郁情绪。
05
患有老年性精神障碍
在老人内心产生失落感、自卑感、抑郁等负面情绪之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调整,再加上外界影响健康的风险因素持续增加,一些老年人的心理问题会演变成精神障碍,包括焦虑、抑郁、强迫等。
如何帮助老年人保持心理健康?
1.保持积极的认知,乐观面对生活变化
引导老年人正视生命进程,努力去发现人生不同阶段的价值感和乐趣点,积极适应退休后的生活,放松心情、享受生活。
2.积极接触社会,丰富社交生活
引导老年人利用不同方式融入社会,保持与其他人的交往。可以鼓励其尽可能地参与社区的活动,比如社区讲座、老年人乐团演出等活动。通过参与活动,丰富自身的生活状态,结识合适的朋友,减少内心的孤独感,提升存在感和幸福感。
(图源:摄图网)
3.鼓励老人培养爱好,寻求精神寄托
鼓励老人退休后有意识地培养一些爱好,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生活。写字作画,既陶冶情操,也可锻炼身体;种花养鸟也是一种有益活动,鸟语花香别有一番情趣;另外,跳舞、太极、打球、下棋、垂钓等活动都能使参加者益智怡情,增进身心健康。
4.子女要多陪伴,多关注老人身心状态
做为子女,记得多方位陪伴关怀老人,多打电话多视频,常回家看看。
当老人当出现身体不适、心情不佳、情绪低落时,及时帮助老人疏解情绪,积极主动寻求帮助,切忌讳疾忌医,必要时进行专业的心理干预及心理冶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