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球肘:不只是运动员的困扰

彭建城医生 发布于2025-02-24 22:46 阅读量49

本文由彭建城原创

        你是否曾在拧毛巾、拿水杯时感到肘部刺痛?或是在长时间使用鼠标后,手肘外侧隐隐作痛?这些症状可能指向一种常见的慢性损伤——网球肘。尽管名字中带有“网球”,但数据显示,仅有不到5%的患者是网球运动员。它更常见于程序员、厨师、家庭主妇等需要反复使用手臂的人群。

      今天,我们将揭开这一疾病的面纱,提供科学应对指南。

一、什么是网球肘?

医学名称为“肱骨外上髁炎”,是因前臂伸肌群(控制手腕和手指伸展的肌肉)过度使用导致的慢性损伤。这些肌肉的肌腱附着在肘关节外侧的骨突(肱骨外上髁)处,长期反复的牵拉会造成微小撕裂,引发炎症和疼痛。

二、谁容易中招?

- 职业相关:IT从业者(频繁使用鼠标)、厨师(颠锅切菜)、木工(握持工具)、画家(挥臂动作)。 

- 运动爱好者:网球、羽毛球反手击球动作不规范者,健身人群(过度进行握举训练)。 

- 家庭场景:抱孩子的父母、园艺爱好者、频繁拧拖把的人群。 

      关键诱因:重复性动作 + 发力姿势错误 + 休息不足。

**三、典型症状:从预警到警报

- 早期:肘关节外侧轻微酸胀,提重物或拧毛巾时偶发疼痛。 

- 进展期:持续性钝痛,可能辐射至前臂;握力下降,甚至难以持握手机。 

- 危险信号:静息时疼痛、夜间痛醒、肘关节肿胀——需立即就医排除骨折或风湿性疾病。

四、自我检测法

1. “咖啡杯测试”:尝试端起装满水的马克杯,若肘外侧疼痛加剧,可能为阳性。 

2. 抗阻力伸腕试验:伸直手臂,掌心向下,另一手按压手背让其对抗下压,若肘部疼痛即为阳性。

五、科学治疗四步走

1. 急性期(1-2周)

- 休息:避免引发疼痛的动作,但不建议完全制动(可能导致肌肉萎缩)。 

- 冰敷:每次15分钟,每日2-3次,用毛巾包裹冰袋防冻伤。 

- 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短期使用,外用扶他林软膏。 

2. 康复期(2-6周)

- 物理治疗:冲击波治疗(促进组织修复)、超声波治疗(消炎)。 

- 肌效贴:通过贴布引导肌肉发力,减轻肌腱负荷。 

- 离心训练(重点推荐): 

  动作:坐位,患侧手握哑铃(1-2kg),健侧手辅助抬至手腕伸直位,缓慢(3秒)放下至屈腕位。10次/组,每天3组。 

3. 顽固性病例

- PRP注射(富血小板血浆):利用自体血液中的生长因子促进肌腱修复,有效率约70%。 

- 手术:仅用于保守治疗6个月无效者,通过微创清理病变组织。 

4. 预防复发

- 工作台改造:调整电脑椅高度,使前臂自然放平;使用人体工学鼠标。 

- 运动防护:网球爱好者建议选择拍面较大、线磅数较低的球拍,并纠正反手击球姿势。

六、三大误区澄清

1. “热敷比冰敷好”:急性疼痛期热敷会加重炎症,48小时后才可交替使用热疗。 

2. “打封闭针能根治”:类固醇注射虽快速止痛,但可能削弱肌腱强度,3个月内重复注射需谨慎。 

3. “不痛了就能恢复运动”:疼痛消失≠肌腱完全修复,建议逐步增加负荷,避免跳跃式恢复训练。

七、中医视角的辅助疗法

- 针灸:选取阿是穴、曲池、手三里等穴位,研究显示可调节局部血液循环。 

- 中药熏洗:桂枝、红花、伸筋草等配伍煎煮后热敷,适合慢性期使用。 

      网球肘的本质是身体发出的“过劳警告”。与其忍痛硬扛,不如及时调整工作模式,强化肌群耐力。记住:预防胜于治疗——每天花1分钟做手腕伸展(掌心向前,用健侧手轻拉手指向后),就能有效降低发病风险。健康的手臂,才是高效工作与生活的最佳拍档!

      希望这篇融合现代医学与实用技巧的科普,能帮助您远离肘部困扰。如果症状持续加重,请务必及时到骨科就诊!如有疑问也可门诊询问。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