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长得晚”还是“矮小症”?这件事很重要

李燕春医生 发布于2022-11-13 09:03 阅读量4535

本文由李燕春原创

最近老听同事吐槽,15岁的侄子身高才1米5不到,其他同龄的小伙伴早就蹿到1米6、7了,甚至很多女生都比侄子高。跟同学站在一起,总是像矮别人一头的小学生。


很多次建议带孩子去医院检查,看看生长发育是否正常。


表姐却一直坚持:“孩子只是长得晚!每天喝牛奶,饭吃的也多,营养足着呢,以后就长得很快的...




人们对一个人的判断,受到第一印象的极大影响。而这第一印象,就是由身高,颜值,穿着打扮组成的外形审美反馈。在审美中,高总比矮有优势。


身高,不仅影响孩子以后的择业、就业,矮小的身材,甚至会导致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自卑心理。


很多家长总是用“长得晚”来安慰自己安慰孩子。却不知道,这样的自我安慰,很可能影响孩子一生。



1


“长得晚”?孩子可能是矮小症


矮小症:在同种族、同性别、同年龄并且相同的成长环境下,身高低于正常人群平均身高两个标准差以上的儿童,就能诊断为矮小症了。


而所谓的“晚长”,又称青春期延迟。


指的是女孩于14周岁以后、男孩于15周岁以后尚无第二性征出现(如男性睾丸增大、女性乳房增大等) ,或女孩18周岁仍无月经初潮的情况。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晚长”,只是比其他孩子长得慢、长得晚,最终的身高还是能追上同龄人,达到一个正常状态、平均标准。


但要注意的是,人类的发育年龄有很强的遗传性!


一般来说,父母或家族存在青春期延迟的遗传倾向,孩子才会出现这种状况。


而大部分“长得晚”,很可能是“矮小症”惹的祸。



2


怎样判断孩子是否“矮小”?


家长可以定期测量、记录、检测孩子的身高变化,判断孩子的生长速度是否正常。



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正常生长速度:



当孩子生长速度出现异常时,应该尽早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检查。


孩子到底是“长得晚”还是矮小,需要听从医生专业的判断。


儿童矮小症,一定要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如果一直抱着只是“长得晚”的侥幸心理,任由孩子“自由生长”,很可能错过了孩子的最佳治疗时间,导致孩子终身矮小。


更不要给孩子吃“三无增高药”,没有效果,还可能影响孩子健康。



3


这样的孩子,更容易得“矮小症”



1、睡眠不足


晚上10点是孩子生长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时期。


这个时候孩子还未入睡,或处于一个较兴奋的状态,会影响、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


虽然现在的学业压力,让孩子10点前入睡变得困难。


但起码在婴幼儿时期,让孩子养成一个规律、良好的睡眠习惯。



2、营养不足/营养失衡


物质丰富的现在,孩子营养不足的可能性较小。


足够的零花钱,让孩子能够每天吃自己喜欢的汉堡包、巧克力、油炸食品等营养密度低却高糖高油高热量的食物,而挤压、减少了正餐的摄入。


缺少了生长发育所需营养元素的摄入,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孩子正常的生长发育。



3、缺乏运动


学业压力的增加或对于网络的沉迷,也大大减少的孩子的运动时间。



4、心理


家庭、生活上的变故(家庭破裂不和睦、被遗弃、失去双亲)等,对孩子心理、精神上造成的压力、创伤,也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从而出现发育迟缓或停滞。



4


避免“矮小”,做好这几点



1、充足优质的营养


孩子成长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元素缺一不可。


多食用肉蛋奶、谷物、蔬菜等食物,避免挑食。


零食适当吃,可以选择酸奶、坚果、水果干等健康零食。


2、适当运动:运动可以增强机体新陈代谢,促进生长激素分泌,每天保证适当的运动很重要。


3、充足良好的睡眠:尽量10点前入睡,睡饱睡好。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