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调查,我国矮小症的患病率约为3%。受地域经济条件和医疗卫生等限制, 西北地区发病率高于东部地区, 农村发病率高于城市。许多家长也很关注孩子的身高问题,这期我们就来介绍一下矮小症,欢迎大家收藏!
什么是矮小症
所谓的矮小症是指儿童身高与本民族、本地区、同性别儿童相比较,低于正常儿童2个标准差(-2SD),或低于正常儿童生长曲线第3百分位以下者。
中医对矮小症也有较早的认识,最早在春秋战国就有“侏儒人”的记载。
矮小症可以归为“五迟”“胎弱”“虚劳”“疳积”等范畴,病位主要在肾、脾。肾主骨生髓,促进生长,为先天之本,先天禀赋怯弱,肾精亏虚,肾气不足,骨髓化生乏源,则骨长缓慢,身材矮小;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受损,则化源不足,生长缓慢。
此外,肝主筋藏血,若肝血亏虚,则筋骨失养,会导致生长缓慢;心主血脉藏神,若心气不足,则心神失养,夜寐不安,会影响生长。
什么导致了矮小症
引起身材矮小的原因复杂多样,目前所知导致矮小相关疾病有100多种,基本可以归结于五大类:
■ 非内分泌缺陷性矮小,如:特发性矮小、体质性青春发育期延迟矮小,营养不良性矮小;
■ 生长激素缺陷类矮小,如:垂体发育异常、生长激素释放激素缺陷、生长激素受体缺陷、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 1 )缺陷等;
■ 颅脑损伤类矮小,如:围产期损伤(臀位产、缺血缺氧、颅内出血等) ;颅底骨折、放射线损伤、炎症后遗症等导致的矮小;
■ 脑浸润病变类矮小,如:肿瘤、Langerhans 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等导致的矮小;
■ 其他类矮小,如:小于胎龄儿、生长激素神经分泌功能障碍、精神心理性矮身材、染色体畸变、骨骼发育障碍、慢性系统性疾病等导致的矮小。
其中,较为常见的相关疾病有特发性矮小、营养性矮小、疾病性矮小、性早熟、体质性青春期延迟矮小、家族性矮小、生长激素缺乏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特纳综合症等。
综上,造成儿童身材矮小的病因繁多,生长激素缺乏并不是唯一的因素,后天因素中的居住环境、饮食、运动、睡眠、情绪、疾病等都是相关影响因素。
矮小症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 矮小症导致的最终矮身材结局可能会在上学、找工作、找对象等方面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会造成自卑等不良心理的产生;
■ 矮小症可能有本身疾病因素的危害,如:甲状腺激素低下引起的代谢障碍问题、性早熟的病因危害。
矮小症儿童需要做哪些检查呢
【检查常规】矮小女童
【检查常规】矮小男童
矮小症儿童平时应该怎么护理
1、早期预防干预
家长应及时发现并尽快去医院进行相关检查与治疗,主动配合医生早期筛查矮小儿童,关键是所有儿童应从小进行定期体检,而且家长需妥善保存儿童的所有健康资料。
2、适当辅助干预
护理人员和卫生保健人员需要重视矮小儿童的生活质量以及心理社会表现,积极探索有效的干预措施,如团体游戏等,积极提高矮小患儿的生活质量。
3、调整饮食平衡
在饮食上,对于对于矮小儿童患者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
(1)食物多样化,在饮食结构上,父母要注意营养均衡化和合理化;
(2)多补充蛋白质,按照个人生长需求,适量摄入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有助于儿童骨骼的生长和身体各部位的发育;
(3)多食用维生素高的食物,胡萝卜、菠菜、柑橘等,都是维生素含量很高的食物;
(4)少盐少糖,儿童平时的饮食要尽量做到少盐原则,其次,过多的糖分不仅会腐蚀儿童的牙齿,并且会阻碍钙质的吸收,因此儿童要远离甜点、可乐或者果汁;
(5)远离刺激性食物和油炸类食品,刺激性食物会阻碍骨骼生长与发育;烧烤、泡菜等都是需要少量接触的食物,大量食用对于儿童来说并无益处。
4、保持心理健康
家长要保证儿童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培养儿童良好生活习惯,给儿童提供营养丰富、平衡的食物,可以督促儿童多户外运动、体格锻炼,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帮助矮小儿童认识到该疾病可干预,应该纠正患儿的自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