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感冒发烧,只要看这一篇文章就好了!科学护理、用药及预防都讲到了!

李燕春医生 发布于2022-08-14 15:05 阅读量185

本文由李燕春原创


什么是感冒?

        看图片我们就知道了,感冒是急性自限性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在网上经常看到有争论“病毒性的感冒不需要吃抗生素,细菌性的感冒可以吃抗生素”,现在我们知道了,出现上面说的不同程度的打喷嚏、鼻塞、流涕、喉咙痛、咳嗽、发烧、头疼、全身不适这些表现,就是病毒感染,是没有细菌感染性感冒这个疾病的。
我们一般把感冒分成两种,一种叫普通感冒,另一种就是我们说的流感,普通感冒其实就是相对于流感来说的,除了流感,都归为普通感冒。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分成甲型和乙型,其中又分很多亚型,比如H1N1就说我们说的“甲流”等等。我们打的流感疫苗,一般都含有大概3、4种不同亚型的流感病毒。
引起普通感冒的病毒就太多了,可能有上百种病毒,最常见的可能就是鼻病毒,大约占1/3~1/2 ,其他的冠状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肠道病毒等等上百种病毒,都可能引起上边说的感冒症状。
当感染了这些病毒,我们产生的免疫力是不同的。例如,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肠道病毒这些是可以产生持久免疫力的,就是说一旦感染过这种病毒,可能就不会再被它感染,你体内就有相应的抗体,可以持续很长时间。但还有一部分病毒,是不能产生持久免疫力的,像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等,我们可以被同样一种病毒,甚至同样一个型反复的感染,我们这次感染产生的免疫力可能只存在一两个月,免疫力就消失了,一两个月后还可以被同样的病原感染。

感冒的传播

        于传播途径,大家都比较了解的可能就是,和感冒的病人太密切接触,比如他打喷嚏了,就像图中,打喷嚏飞出很多飞沫,飞沫里含有成千上万的感冒病毒。但实际上,密切接触,特别是手的接触,也是我们经常忽略的传播途径,比如这个人打喷嚏,飞沫飞到桌子上,然后你用手摸了桌子,又去揉自己的眼睛、鼻子,这时候你同样可以被传染。


    感冒的潜伏期,大概是我们接触到病毒2~3天。传染期是从接触了感冒病毒,感冒病毒进入到你体内以后,你就开始有传染性了,所以那时候你可能还没有任何症状,但实际上已经可以传播这个病毒了,传染高峰期基本是第3天,就是我们发病的当时,是我们传染性最强的时候,到接触病毒后的第5天,传染的水平就开始下降了,但可以低水平的保持两周,所以感冒到症状完全消失,也就差不多两周左右,一直是有传染性的。


感冒病程

    病程,一般婴幼儿两三天可以达到高峰,这时候我们就发现他咳嗽、流涕可能是最重的时候,差不多要10~14天才能逐渐好转,所以我们知道普通的感冒两个星期是很常见的,少数孩子可能咳嗽3~4周,往往这个时候家长就坐不住了,担心咳嗽三四周别是肺炎或别的疾病,就很担心,我们要知道婴幼儿感冒可能就会达到这么长的病程,大一点的孩子,病程要短得多,可能有症状也就5~7天,一周左右,但如果症状超过了我们刚说的病程,或者有明显加重,我们就要重新评估看是否有其他并发症的可能。

 

感冒的治疗

            一般的治疗就是多喝水,这可能是全世界人都知道的一个方法,特别是在国外流行喝鸡汤,增加水分,稀释呼吸道分泌物,安抚呼吸道黏膜,对于流鼻涕、咳嗽、咽痛的症状都是很有帮助的;还有就是多休息多睡觉。我们知道感冒是自限性的,那怎么自限呢?就是靠我们自己身体的免疫力,慢慢把病毒杀死,就恢复健康了;还有就是保持空气湿润,我们每天可以使用加湿器,特别是像现在秋天比较干燥,使用加湿器要注意每天清洗,而且不建议让孩子直接吸入加湿器的水雾。
除了一般的治疗,还有对症的治疗,发烧、打喷嚏、鼻塞、头疼、喉咙痛、咳嗽、全身不适等等,我们来一一讲解。
今天重点要讲解的是发热的治疗。说到发热,首先我们要知道正常的体温是在什么范围。
图片
            一般以腋温为准,正常体温是36~37℃,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一点点差异,每个人的基础体温是不同的。一般下午4~7点是我们体温最高的时候,清晨2~6点是全天体温最低的时候。正常的变异幅度是半度左右,如果发烧,可能会相差一度左右。
了解到我们正常体温全天是在波动的,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发烧的时候经常是在睡醒午觉以后,差不多四五点钟开始发烧,烧到前半夜体温都不容易退,后半夜的时候体温就容易退了,早上起来的时候发现孩子基本就不再发烧,或者烧得比较低了,吃退烧药效果也比较好了,可是到下午睡醒午觉又开始出现高烧,其实这和我们正常体温波动是相符合的。
图片
            一般我们习惯把36~37℃称为正常体温;低烧是37.5~37.9℃;中度发热是38~38.9℃,也就是39℃以下;高热是39~41℃,超过41℃叫做超高热。
对于37~37.5℃以下,这段温度我们称为临界温度,也就是说正常的时候体温也可能达到这个临界温度,比如我们喝完热水、热汤、刚运动完、小宝宝正在吃奶的时候,体温都可能达到临界温度,这是不算发烧的。
图片    
            要想谈发烧,我们先要谈一下我们的体温到底是由谁来控制的。体温是由我们的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来控制,它的作用是让我们的身体能够在相对正常的温度环境下保持相对稳定的体温。为什么说要在相对正常的环境温度下?如果外界环境温度特别高,体温中暑可能就不会正常工作了,体温可能随着外界温度升高,就是我们说的中暑,这个不在今天讨论的范围内,我们今天讨论的是外界环境是正常的,体温中枢如何调节体温相对正常。
体温中枢是通过产热和散热的双向调节。肌肉、肝脏代谢会使身体增加热量,肌肉是怎么增加热量?就是发抖,通过抖动产生大量热量;肝脏是把我们吃下的食物代谢完就会产生热量。散热主要是靠肺和皮肤,我们每次呼吸,皮肤不显性的蒸发水分,以及大量出汗,都可以带走身体的热量。
图片
                发热的原理,我们讲的是感染性的发热,是怎么作用于体温中枢然后出现发烧。当一个病原进入到我们体内的时候,会被血液里的“卫士”——白细胞发现,于是白细胞会释放出一个叫致热源的物质,这个致热源都相当于“信号兵”,随着血流到达体温中枢,去报告有病原进入体内,需要去“杀敌”了,于是体温中枢就给身体下达指令,就是升温“杀敌”,把体温升上去。这时候我们的身体接到体温中枢的指令,就开始产热增多、散热减少,就使得我们体内的热量增多,体温就升上去了。这时候我们就会出现寒颤,就是肌肉在制造热量,手脚的血流减少,毛孔也闭上了,所以皮肤是苍白没有汗的,最大可能性的减少散热。
图片
我们刚才说了是身体进入了病原,所以身体开始发烧,这是我们身体非常自然的一个抗击病原的反应,所以发烧的好处是可以抑制这些病原的生长和繁殖,而且在适当发烧的时候,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图片
            发烧也有一定的危害,主要的危害就是使我们感到不舒服,而且增加了代谢率和耗氧量,使心肺负担加重,我们会感觉到发烧的时候呼吸和心跳都增快,对于健康的孩子是没有太大影响的,但如果这个孩子本身心肺功能有异常,发烧可能就会增加很多负担,可能有害,比如容易增加心衰的可能。而且如果发烧太高,免疫功能在高温下也不能正常工作了,所以免疫杀敌的功能也会受到抑制。还有一部分孩子可以引起热性惊厥,很多家长对孩子发烧很恐惧,就是因为知道有发热惊厥的情况,但实际上,大家不要太害怕这个问题,本身热性惊厥不会对孩子有太大影响,到六七岁左右这个病就不治而愈了。
图片
图片
            虽然发烧有这些危害,但是没有证据证明大于40℃的高烧会增加不良后果的风险,所以大家对高烧不要有太多莫名的恐惧。每次讲课我都要强调发烧不会烧坏脑子!发烧也不会烧成肺炎!这是家长特别喜欢问的一个问题,可能是因为听说谁家孩子因为发烧有什么脑部后遗症了。其实这个孩子不是因为发烧把脑子烧坏的,而是他本身感染的可能就是脑炎,或者本身感染后继发了脑炎,并不是发烧造成的。还有就是肺炎,肺炎也一样,有相当一部分肺炎是不发烧的,大部分发烧可能都是感冒,所以发烧和肺炎是没有必然联系的。
图片
            下面这个论题是大家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经常会引发家庭大战。我们都知道在我们这一代人小的时候,家长都有个观念是发烧得盖被子捂出汗,不捂出汗烧是不会退的,但是现在的爸爸妈妈学了新的知识,他们知道了发烧是不能捂的,发烧要晾着,需要散热。到底谁对谁错呢?今天我们就深究这个问题。
图片
要想知道发烧到底是该盖被子?还是晾着?首先我们还是要了解一些基本知识,关于发烧的几个阶段。发烧有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
图片
            体温上升期就是体温中枢下达高温指令以后,机体接收到指令就开始出现肌肉抖动、血管收缩表现出寒颤、手脚冰凉,这个时候是应该盖被子的,因为体温中枢的指令就是要把体温升上去,最大可能增加你的热量,减少热量的散失。这时盖被子就是为了减少散热,尽快达到体温中枢下达的指标。这个时候孩子会感觉很冷,你给他盖被子,他会有心理满足感。如果孩子没有明显的寒颤,只有手脚凉,我们就只手脚保暖就可以了,甚至这个时候如果你发现他有明显的寒颤,通常都意味着,他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体温就会升到很高,这时候甚至可以开始吃退烧药,这个在后边讲退烧药的时候会着重讲这一点。
图片
            经过了体温上升期,体温终于达到了中枢下达的指标,于是产热和散热就达到了平衡,这时候明显的就会看到孩子不冷了,开始喊热了。在体温上升期的时候孩子的精神通常也不是特别好,身体发抖蜷缩在一起,烧高了反而有的孩子不再显得那么不舒服了,手脚开始暖了,主动踢刚才给他盖的被子,这个时候我们肯定就不用盖被子了。
图片
            还有就是体温下降期。发烧不是一定要吃退烧药才会体温下降,有的时候中枢会发现已经烧了一会儿,“杀敌”达到一个阶段,让身体休息一下,就降温吧,于是身体下达指标把体温降下来。吃退烧药的作用原理,就是强行给体温中枢下达指令,所以体温中枢在退烧药的作用下也会给身体下达指令,身体就出现了和刚才相反的反应,不再产热,肝脏和肌肉也都不再进行产热的活动,血管和毛孔都开始扩张,就有大量的汗出来,出汗会带走大量热量,散热就增加了很多,这时候就更不能盖被子了。
图片
经过讲解,现在大家就明白了,我们盖被子的目的是让孩子觉得舒服,而不是刻意的捂汗。
图片
所以当孩子冷的时候,寒颤的时候就盖被子;如果孩子说热,已经开始冒汗,就不盖被子了。是不是很简单?其实盖不盖被子完全就是听孩子的感受。
图片
            关于发烧的原理,我们了解得差不多了,到底怎么给孩子退热呢?如果孩子发烧烧得很高,已经开始不舒服了,我们就要开始进行家庭护理非常重要的部分,那就是退热。最初步的措施就是喝水和休息。水不限于白开水,喝奶、米汤、面汤这些都是水分,还有就是前面说的一般的治疗就是休息睡觉。
图片
            我知道坊间有个非常流行的说法,就是“低烧物理降温,高烧药物降温”。但其实我们现在看到,图中温水浴、温水擦浴、冰袋冷敷、退热贴这些所谓的物理降温,都是不太推荐的,当低烧的时候连吃退烧药的标准都没达到,就更不需要物理降温了。但如果烧得很高,刚吃完退烧药,可能退烧药也不会起太大作用,而这个时候孩子处于很热的状态,这个时候可以用物理降温,只是为了让孩子舒服点。
所以刚才说的当体温上升期宝宝还觉得冷的时候,如果物理降温宝宝会非常不舒服很抗拒,这边肌肉不断抖动、肝脏产热、毛孔闭着,这时候还不断物理降温帮助散热,这样宝宝很不舒服,体温也降不下来,身体会产生更多热量以对抗物理降温而散失的热量,所以体温上升期是一定不能物理降温的。
物理降温的方法,也只选用宝宝觉得舒服的方法,如果拿冰袋贴在脖子等部位,孩子觉得特别不舒服,这种方法我们就不要选用,没有意义。还有退热贴,这是特别流行的从日本传过来的方法,但实际上经临床的对照,发现退热贴其实是没有什么作用的。
图片
                还有酒精擦浴或白酒擦浴,不管是稀释的还是原液,都是禁用的!这种护理方法已经被淘汰很多年了,但是现在包括一些医学工作者,可能还有误区认为酒精擦浴可以退热。要知道,我们刚讲了发烧并不可怕,但小宝宝如果用很多酒精擦在皮肤上,是可以经过皮肤吸收的,这时候会非常容易产生酒精中毒,对小宝宝来说可能是致命的。发烧可能只是感冒了,但最后可能因为酒精中毒对身体有非常大的损伤,而且每年都能看到这样的新闻,宝宝因为被酒精擦浴酒精中毒而死亡,这是非常让人痛心的。
图片
            物理降温我们说了不是很推荐,那什么时候用退烧药呢?图片
我们去医院看病,大夫经常开退烧药的时候说38.5℃以上就吃退烧药。这个38.5℃其实不是一个特别金标准的值,只是说38.5℃以上可以考虑吃退烧药,但不是必须要吃。而且吃退烧药的标准是,基本38.5~40℃之间,如果孩子已经有不舒服的表现就可以考虑吃退烧药了,如果孩子睡着了,其实这是他最舒服的状态,不需要一定叫醒吃退烧药的。还有我们刚才说了在体温上升期的时候,可以提前给退烧药,因为我们知道体温可能很快就升到39.5℃、40℃以上。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