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抽筋不是病
痛起来真要命
你有经历过吗?
肌肉痉挛,俗称"肌肉抽筋",是指肌肉突然、不自主地强直收缩的现象,发生在小腿和脚趾部位的肌肉痉挛最为常见,发作时会肌肉僵硬、疼痛难忍,可持续几秒到数十秒钟之久。
肌肉痉挛(spasticity):是上运动神经元(UMN)损伤后,由于脊髓与脑干反射亢进而导致的肌张力异常增高状态。痉挛经常在脑或脊髓病变后出现,但并非所有的肌张力增高均称为肌肉痉挛。
误区:是指关节本身、肌肉和软组织病变引起关节的被动活动范围受限。挛缩常见于骨骼、关节和肌肉系统损伤,各种类型的神经瘫痪、长期卧床、坐轮椅的患者等,和痉挛是不同的。
一定的肌张力是维持体位和肢体动作所必需的,但过高的肌张力则限制肢体的运动,影响日常生活活动,不利于对患者的护理与康复训练。如痉挛伴有疼痛还影响患者睡眠、情绪与精神心理状态。痉挛的征象还包括折刀现象、反射亢进、巴宾斯基征阳性及屈肌痉挛。
肌痉挛分类
痉挛常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儿童脑瘫、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等。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可分为:
①脑源性痉挛:如脑卒中、脑外伤和脑瘫引起的痉挛;
②脊髓源性痉挛:根据脊髓损伤的程度不同又分为完全性痉挛和不完全性痉挛两类;
③混合性痉挛:如多发性硬化引起的痉挛。
肌痉挛的康复治疗
在临床实践中,单从痉挛不能决定治疗,是否治疗痉挛以及如何积极实施有效措施应以患者功能状态为指导。只有当运动能力、体位摆放、照顾或舒适度等受痉挛的影响达到一定程度时,才需要进行以降低肌张力为目的的抗痉挛治疗。康复治疗方法包括常见的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心理治疗、康复工程矫形器的利用等。
治疗目标:包括改善活动能力、ADL、个人卫生;减轻疼痛、痉挛;增加关节活动度、扩大关节活动范围;增加矫形器配戴的合适程度,改善矫形位置,提高耐力;改变强迫体位、改善在床或椅上体位摆放,让患者自觉舒适;消除有害的刺激因素,预防压疮发生或促进更快愈合,使护理更容易;预防或减轻与肌张力异常有关的并发症如挛缩等,延迟或避免外科手术;最终提高患者及其照顾者的生存质量。
肌痉挛的治疗原则
痉挛的表现在不同患者之间差异很大,因此治疗方案必须个体化。治疗计划(包括短期、长期的目标)应清晰可见,而且患者及其家属、照顾者必须能够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