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的成因

邹先彪医生 发布于2025-10-27 10:00 阅读量1

本文由邹先彪原创

同性恋”已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像张国荣坠楼事件,曾经掀起一片对“同性恋”问题的激烈探讨。我国学者于1989-1990 年对两万名国人调查, 发现中国当代有7.6% 的大学生、2.54% 的已婚农民有同性恋行为(上海性社会学中心刘达临等)。1991 年北京市的一项调查发现:北京市成年男性中2% -4% 是同性恋者。据调查统计,素质型同性恋约占中国人口的2% ,约3 000 万;如果加上有同性恋感情的人,约占中国人口的3% -3.5% ,约4 000 万人左右。同性恋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要承认同性恋的存在,我们要端正对同性恋者的态度。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了解同性恋

同性恋”概念最初是德国医生Benert 于1869 年提出,他认为,“同性恋是对异性不能作出性反应,却被与自己性别相同的人所吸引的现象。”人们根据对同性恋的研究,将同性恋分为:真性同性恋、假性同性恋、精神性同性恋。真性同性恋,也称素质性同性恋

同性恋, 在人类历史很长一段时间都被认为是反常、病态、罪恶与犯罪,后来就同性恋是否属于心理障碍,很长时间国内外对此也有许多争论。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我们越来越认为:同性恋不是一种变态行为,社会应对同性恋采取宽容态度。同时,我们不可否认,同性恋者生活的一种非健康状态。所以,了解同性恋的成因,对同性恋者本人,及关注他们人群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综合国内外的研究,得出的结果是,同性恋的形成有两方面的原因:“生理机制说”和“社会心理机制说”。

(一)生理机制说

生理机制说认为,同性恋是由遗传基因、激素水平、大脑结构决定的。在精子和卵子结合的那一刻就决定了谁是同性恋,谁不是同性恋

(二)社会心理机制说

社会心理机制说,则否认器质性原因,认为同性恋是成长环境和心理冲突造成的分支学说比较多,其中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有精神分析学说和行为主义学说。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同性恋是性心理发展中某个阶段的抑制或停顿”。男性的同性恋行为是“性倒错是俄狄浦斯情结未能解决的后效”; 而女同性恋则是由“阴茎嫉妒”造成的在性生理上开始成熟并产生性冲动,可是在现实条件下无法通过正常的两性活动获得满足,如果在此期间偶然通过同性的性行为获得了满足,就会对同性性行为产生强化,在反复强化之下就会形成同性恋。而“特殊经历说”则认为,当个体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一再受到挫折的情况下,异性交往得不到正常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受到同性的引诱,就会诱发同性性行为,进而发展为同性恋

对于同性恋的成因问题没有统一的意见,但这些理论的探讨也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同性恋的本质,消除了一些人们对同性恋的误解。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