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妈提问:老师,您好!对于孩子说谎的问题怎么去对待?
歆然答:您好,谢谢您的提问。
首先,孩子为什么会撒谎呢,孩子撒谎的动力全都是基于趋乐避苦。
先看一个趋乐的例子:孩子明明没有考100分,但是想到妈妈曾经许诺说考100分就可以去迪斯尼玩,为了获得心仪的奖励,一回到家跟妈妈撒谎说考了100分。这个就是趋乐。
再看一个避苦的例子:孩子不小心打碎了家中珍贵的花瓶,想到妈妈可能会因此大发雷霆,感到很害怕,为了避免自己被责骂,他就谎称不是自己打碎的,甚至慌乱中嫁娲他人。这个就是避苦。
避苦是比趋乐更大的一种动力。所以,令孩子撒谎的原因避苦更多。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常常强化或迫使孩子撒谎。
比如说,孩子不小心打碎了花瓶,父母不是平和接纳的态度和孩子一起面对并解决问题,而是一上来就责问:花瓶是怎么碎的?孩子一看父母的架式,已经感觉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压力了,很自然的就会否认说,不是我打碎的,是弟弟打碎的。父母的问话给了孩子压力,其实就是迫使了孩子撒谎。
有时候,父母会直接指责: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就知道给我添乱!孩子也会感觉很受伤很难过。形成做错事就要被责备的认知,可是他不想被责备,于是,下次犯错,或觉得可能被责备,就自动化地用撒谎来逃避。
还有,父母常常忽略对孩子这个人存在本身的关注,却过多的关注孩子的所谓好行为或坏行为,对于孩子的不同行为,态度差别很大。对于重要性和归属感的需要是孩子行为的两大动力,如果父母不能以孩子本来的样子爱他和关注他,他就会被迫撒谎好获得想要的关注。
父母做到以下三点,会对孩子的撒谎行为有帮助。
1.审视自己平时对孩子是不是要求过高,孩子犯错时的态度是否过于严厉,是不是让孩子对父母的批评和责骂很畏惧。如果有,可以先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先处理自己的情绪,再平和中正有爱地处理孩子的问题,哪怕孩子犯了错,我们可以加以指出和引导,但态度上依然需要温柔有爱。
2.审视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是否有很多的分别心。是否需要他做了特定的行为或不做特定的行为才能够给他关注、认可和欣赏,而不是以他存在本身给予关注、认可和欣赏。如果是,可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孩子内在感受上,关注这个人胜过关注事,关注孩子感受胜过关注事情好坏对错。
3.不管孩子犯了什么错,都不用肢体或语言的暴力对待他。事情怎么样不是重点,是否撒谎也不是重点,重点是孩子内在发生了什么,令到他会撒谎或令到事情是这样?要关心事情是这样,孩子内在的感觉如何?事情是这样,他想要怎么做?是否有什么让他感到为难的?父母做什么可以帮他?
比如,孩子打碎了花瓶,不是责备他,责备于事无补,只会令亲子关系更加紧张和疏远。而是温柔慈爱地问孩子:宝贝,花瓶打碎了,你知道发生了什么吗?孩子会感受妈妈的态度来决定是防卫还是放松,如果妈妈平和有爱,孩子会放松下来,会如实和妈妈说:妈妈,是我打球的时候不小心打碎的,我不是故意的。这个时候,妈妈可以说:哦,你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当时动静一定很大吧?你有没有受到惊吓啊?孩子:是的,我有吓到了,而且,我还怕妈妈会批评我。妈妈:你是不小心的,妈妈不怪你。(顺其自然的,抱抱孩子)宝贝,现在花瓶碎了一地,你看怎么处理为好呢?孩子:妈妈,我来打扫吧。妈妈:嗯,是需要好好打扫一下,去吧。还有什么需要妈妈帮忙吗?孩子:不需要,我可以。妈妈:我看到你勇敢承认错误并主动承担后果的优良品质,真棒。
妈妈再问:邵老师,对于说谎我不止一次的对她讲,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做错了事情可以改,但是每一次她都没有去认真改过,就好比第一谎言识破了她立马让第二个谎言来圆谎。有时我真的感到无助。
歆然回答:不是你说他的那些话的内容,你嘴上说做错事可以改,好象没有什么后果似的,但是,孩子看到你的表情很严肃,或感觉你很生气,他读到的是做错事是很可怕的。
我们会注意到我们说了什么,却很少去关注的是我们在用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感觉在说。怎么说比说什么重要百倍。跟孩子互动,我们看上去是温和的,放松的,不论我们说的内容是什么,孩子就能够透过我们的肢体语言,语气语调等感受到他的环境是安全的,他是被接纳和允许的。于是,他就会更多的向我们去诚实的敞开,撒谎就变得完全没有必要了。反之亦然。
孩子是来支持父母成长的。父母能够为孩子做的最好的就是,不管孩子他出现什么,我们都把我们自己内在的感觉照顾好。始终让自己回到中正平和有爱的中心,再从中心给出孩子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