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干预 |我怕孩子自杀,我也要崩溃了

邵晓阳医生 发布于2022-06-27 11:08 阅读量287

本文由邵晓阳原创

在咨询门诊、精神科急诊工作,经常碰到焦灼不安、害怕的家长问,“医生,我怕孩子自杀,我也要崩溃了,怎么办?”

 

凯普兰(GeraldCaplan)于1964年首次提出心理危机的理论,认为当一个人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困难情境时,他先前的危机处理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无以应对眼前的处境,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自杀,是心理危机最为极端的表现形式之一。存在自杀风险的个体周围的亲人或朋友,此时,经常也是处于心理危机中——担忧、害怕、不知所措:做什么都害怕刺激到孩子,或者觉得自己做什么效果都不太好;不做什么心里面又很不安,担心不知何时小孩又不好了。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精神压力下,家长也崩溃或者接近崩溃。

 

芷兰是个高一学生,上小学之前主要的照顾者是奶奶,周末父母轮流到在外地的奶奶家看她。上小学后父母把她接到身边一起生活。芷兰原来很乖巧,学习成绩也不错,看起来和同学、父母关系都挺好的。


芷兰在预初班的时候,奶奶因为癌症过世。上初中的时候,她开始很叛逆,不爱学习,觉得父母不关心、理解自己,只顾忙自己的事情。芷兰对父母的言辞变得蛮横不讲理,不想上学就不上学,坚决不愿意就诊或者到社会机构看一下心理咨询师。父母伤透了脑筋,也拿她没办法。


初三时芷兰出现割腕的自伤行为,父母无奈之下坚决带她到精神科就诊,诊断为抑郁发作,芷兰休学了一年。到了高一的时候,她情绪依然不稳定,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时好时坏。她妈妈出于对孩子的内疚,为了更好地陪伴她,辞职在家,对孩子的各种需求,尽量满足;也开始学习各种心理学的知识,以期更好地帮助她。


这一天,妈妈买菜回家时,看见芷兰坐在窗台上流眼泪,芷兰否认自己想跳下去,她妈妈吓坏了,又不敢多问孩子,可是芷兰还是不肯就诊。她妈妈只好自己跑来,询问咨询师该怎么办。


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属于危机干预的内容。什么是危机干预呢?危机干预(crisis intervention)是指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体给予关怀、支持及使用一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方法予以援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安全渡过危机。

 

图丨网络

作为父母,看到孩子这样子,肯定是担心害怕孩子哪一天真的跳下去的,让父母镇定,是不可能的。但是父母是给孩子进行危机干预的第一道防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芷兰与父母之间的矛盾、沟通不畅不可能快速解决。但是芷兰妈妈的内疚、恐惧,是出于对孩子的爱。而芷兰对父母的怨恨、青春期情绪不稳、自伤行为,与小时候在她感觉里父母抛弃了她、而最爱她的奶奶过世了她又无法进行哀悼有关系。而青春期,本身是修复很多成长缺陷和创伤的时机。


其实,芷兰坐在窗台上的那一天,是她奶奶过世的日子。也许她在很深的悲伤中,的确有要随奶奶而去的念头,那也是她很脆弱、孤单、需要陪伴、需要支持的时候。对于妈妈见到孩子坐在窗台上流泪的那个时刻该怎么办,我会建议她妈妈,尽管有担忧、恐惧,但是先努力让自己平静,如果孩子不拒绝,坐在孩子房间里,告诉她,“现在的你可能在经历很艰难的时刻,如果你愿意说,妈妈很愿意也很想听你现在怎么了;如果你现在不愿意说,我就在这里陪伴你。”来自妈妈的爱,是每个孩子心底最深的渴望。

 

很多家长会说,自己会努力在孩子面前表现镇定。其实,适当的时候,告诉孩子自己的一些情感:担心、内疚、害怕,对促进真诚的亲子沟通和亲子关系,是有帮助的。因为只有爱她,才会有这么多的情感反应。而常常,觉得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在这时候,会更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位置和来自父母的爱。痛苦中的联结,是深刻的。

 

当然,对于上面说的这个例子,芷兰的妈妈被内疚、恐惧占据了,难以拿出父母的担当和勇气出来,要求孩子一定要去接受心理咨询或精神科就诊。其实,青春期的孩子意志要求强,但是毕竟无法真正承担起对自己的责任,她在反对就诊的时候,其实,她也有一部分的自己是希望获得帮助的,而这一部分,可能需要父母坚定地去做出决定。她曾经就诊过,那是她父母是在被逼无奈下坚持就诊,芷兰也去了。所以,对于这样的情况,父母要有所妥协、但不被要挟,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芷兰的情况,如果有外界专业力量的加入,对改善亲子沟通、改善芷兰的病情、促进芷兰成长,会是很有帮助的。

 

此外,父母在长期面对受各种困扰影响的孩子时,常常也会有各种情绪稳定。父母需要花时间精力来调整自己,必要时,父母也可以自己寻找心理咨询,来帮助自己。父母情绪安定了,对孩子的情绪,也是一个很好的包容器皿,对孩子也可以起到曲线救国的的作用。


相关疾病: